宽广的民族文化史诗


卡丘CULTURE主义:周瑟瑟

 

 

                         宽广的民族文化史诗

                                          ――读汤松波诗集《东方星座》

 

                                                 周瑟瑟

 

  抒情诗人的辽阔与细腻,湖湘文化的厚重与灵气,广西山水的优美与柔韧,使这位出生于湖南工作于广西的诗人汤松波,近年迅速处在他创作的巅峰,他一系列大构架的创作,无不显示了他成熟的抒情品格与张弛有度的诗歌艺术。

    我面前这部史诗性作品《东方星座》,就是汤松波人到中年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他以文化的视野,以抒情的手段,考察了民族精神的历程,在中国诗歌史上,这还是有人第一次对民族题材做出如此诗意的梳理,全书241个页码,以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为蓝本进行史诗创作,这需要一定的胆识,更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在这里往往成为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第一道门槛,但汤松波不是一个浮光掠影的抒情诗人,也不是一个满足于小情小调的小文人,他很好地迈过了大题材的难度。在浮躁的当下文化困境中,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创作历程的诗人,汤松波这次思考的是诗歌与民族的关系,通过这部史诗,汤松波诗意地找到了答案。

    汤松波无疑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把东方与世界的关系在一部民族史诗中上升到了一个诗意的高度。我读完这部《东方星座》,有了一种穿越刀与火、歌与舞的民族苦难历程的审美感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在汤松波这里有了新的意义。汤松波通过他的史诗,把民族经验转化为世界经验,把个体的经验转化为民族的共同记忆。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来读这部《东方星座》,我惊讶汤松波强大的吞吐力,可以想见他在写作时独占了民族诗歌资源的源头,上下求索倾其心力的状态,他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创作更是一个湖湘诗人忧患与激越的文化姿态。

    自从汤松波重新归来,出版诗集《灵魂没有淡季》,写出了《锦绣中国》《二十四节气》等大型组诗后,我一直在看汤松波的写作走向,这个人到底是回来一下即刻又投入到他火热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以他的才华与思想加入民族文化复兴的呐喊?直到看到这部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史诗《东方星座》,我才断定此人不愧为湖湘文化的传人,不愧广西山水对他才情的滋润。

    汤松波有他独到的文化穿透力,他善于以抒情为基础,以史为河床,以山川为对象,以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为流水,一泄千里,奔腾在一条“灵魂没有淡季”的河流中。我听到了鲜活的诗歌流水所发出的哗哗的声响。他在词与物中穿行,他在民族的歌与舞中穿行,就像那些濒临消失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汤松波的诗里,我能找到这些闪光的文化遗存。

    因为我近年所做的工作与汤松波所抒写的题材几乎一样,所以,作为他的读者,我愿意通过他的史诗来更多地以了解远古中国,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我在这几年通过央视英文国际这一窗口,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纪录片的方式向世界传播,深感其中的份量,其后又投入拍摄国家的古籍善本,我为老祖宗的文化品质所打动的同时,我也感到我们与中国文明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陌生了。

    所以,当我读到汤松波的《东方星座》时,我感到了欣慰。作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起写作的诗歌同道,我眼中的汤松波一直是明朗的,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气质,不管他是一个明朗的少年诗人,还是人到中年,他的笑中始终透着明朗的看不到丝毫杂质的坦诚与气度,心中有大格局,心中有坦荡的情怀,方为男人本色。一个诗人的创作在人到中年后,既保持了明朗的抒情基调,又具有了思想的重量。这就是坚持探询、歌声浑厚的汤松波。

    这一次汤松波的转型是成功的,他内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他为何把笔转向民族题材?在京城的酷暑中,汤松波来了,一群当年的少年兄弟摇身一变为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依然是嘻笑怒骂,依然是激情飞扬。笑起来露出一对可爱酒窝的汤松波向我道出了他的创作历程,他说他潜心于这一题材多年,从2006年开始,历经了四年时间,三易其稿,收集与查找了大量的史料,对这一题材的熟悉恐难找出第二人了。

    汤松波严谨的创作态度与文化抱负,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在我们这一波少年时代就在一起进行文学创作的朋友们中,能够在人到中年还进行转型的人已经不多了,汤松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还有海啸的长诗《海啸三部曲》、洪烛的长诗《西域》、马萧萧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等,都是成功转型的代表)。奈保尔说:“文学不相信神童。”当年的才华已成历史,当年的风云已经烟消云散,创造属于中年的文学高度才是当务之急,我不知汤松波是不是意识到了中年的危机,他所写出的长篇民族史诗与其它题材的系列组诗,无不显示了他人到中年的力量。

    我一边听汤松波的《阳明山之恋》,一边写这篇文字。在初秋的北京,窗外浓密的树冠好像要挤到了我的案头,秋声行走在明亮得晃眼的天空,音箱里一首又一首汤松波作词的歌曲简直要了我一个夏天的欢愉。这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汤松波,他所创作的歌获得了徐沛东、宋祖英等人的青睐,这是一个他过去十年所倾心的音乐领域。汤松波诗中的音乐节奏、韵律传统,以及诗句的简洁与跳跃,打击乐般的行进速度,我想与他从事音乐创作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可以认定,他的音乐与他的诗歌更是脱不了干系。现在,我读到的一种简洁到了惜字如金的史诗,难道与他所沉迷的音乐没有关系吗?

    但这一次不再是少年才子动如脱兔的身影,而是一个从没有人写过的民族题材,他留给诗坛一个中年诗人的成熟的诗艺与厚重的思想。由少年诗人到青年才俊,再到如今能量充沛、胸怀远古、纵横驰骋的中年诗人,汤松波的写作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再停留在童年记忆,而是书写民族记忆,不在满足于乡土情怀,而是获得了更宽广的民族情怀,不再以个人经验为诉求,而是以民族与国家意识为高度,完成了一次充满冒险精神的文化转型。

    这个湖南永州之野阳明山人,他的文化抱负与湖湘情怀,使他又会瞄准下一部恢宏的史诗吗?汤松波的出手不凡,汤松波的另类抒情总是会给朋友们制造新的惊喜。

 

                                               2010.8.9.京东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