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老青岛的京剧票房非常多。有些票友往往是不仅是归属在一个票房 ,因为那时这都是完全出资自愿,来去自由。但在青岛当时的票房中,建立最早、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就当数有30年历史的“和声社”。
1928年,京剧戏迷周鼎忱等人在青岛组织了第一个业余京剧研究组织,取名“和声社”,以“和弦之声,移风易俗”为信条,这正是票房名字的由来。社址暂选保定路28号(原青岛地方银行旧址)。
和声社成立伊始,社长是黄恂伯(青岛上海银行经理),副社长张凤栖(青岛中央银行主任),陈晓初任总干事。此时又邀请吴铁庵、冯子和、徐振芳三位京剧名家加盟,由吴铁庵兼老生教师;冯子和兼旦角教师;徐振芳为净角教师兼司鼓。
以后又有武殿臣(即:武喜永,“富连成”出科)加入,任习武教师。这样一来,和声社的实力当然大增,文戏、武戏都能够兼而演之。
1931年,和声社由保定路迁址湖南路24号098期 098期 098期 098期 098期 底楼。此时,社员已发展到30余人。初为内部彩排,后举行义演活动。
1933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位于四方路10号的“三江会馆”。京剧名伶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来青演出时,皆应邀为和声社名誉社员。当时在青的著名戏剧家洪深、著名作家老舍和著名演员俞珊(当时是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夫人)也曾是和声社的正式成员,并参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