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选择,他是否还是你的伴侣
分手的念想总是一闪而过,然后,在扑面而来的繁琐劳顿、习以为常的庸碌琐碎中,烟消云散。
路径依赖的强大粘滞力,让婚姻变成一种习惯。情感需求是最重要的结婚理由,却未必是不离婚的借口。在一条路上走了太久,即使发现这条路走起来不舒服,也很难退出来重新选择。走的越远,退出来的成本越高。而且,你很难确定,新选的那条路,就一定正确——哪一场婚姻的开始,不是心怀愿景?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重新选择的成本,而习惯的强大力量又无处不在。
通常,我们不太计较维系婚姻的投入和产出,却对离婚的成本和代价再三斟酌。坚守或者放弃,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问题,有更多基于经济的算计和权衡,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理性经济人”的特质都很突出。资产重组的失败,宣告了婚姻的终结,它与信息屏蔽、投资失误、不良资产剥离、借壳上市等诸多经济行为不无关系。
爱情会让人智商降低,却很少有人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谈婚论嫁。尤其是将婚姻当作一项长久投资时,选择更为审慎。只是双方当事人共同遭遇悖论:在尽可能掩示自己不良信息、展示优势资源的同时,想方设法获取对方的未知信息。由于情感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健全,谁都没有义务公开一切,况且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一个人是否适合婚姻,是否具备潜力,是否能妥善应对各种不可知的境况,时常很难作出预测和判断。因此,婚姻投资人所能够掌握的信息,永远都是“稀缺”的,而情投意和与天长地久,在某种程度上靠运气。所以,很有可能,你以为自己投资了一只蓝筹股,成为股东之后,却发现那其实是“垃圾”。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失误,“持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些人在迟疑不决中犹豫徘徊,投资高手们则在被套牢之前赶紧平仓,抽身而去。
作为股份制公司,婚姻是对两个独立的经济体进行合并、重组。如果配置得当,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能够产生更大效益。最起码,各自承担的住房成本、交通成本、饮食成本等等,会相应降低;双方的比较优势——他会修马桶、你会熨衣服——因取长补短而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彼此福利的提升。与此同时,一些不必要的“爱情成本”被大大削减,鲜花、礼物、烛光晚餐之类华而不实的消费,降到最低直至没有。鱼饵从来不喂上钩的鱼,节约下来的费用,将用于其他家庭投资,诸如股票、房产、养儿育女之类。
如果总是如此匹配,大约离完美婚姻不远。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伙人的实力多半发生变化。一个班里毕业的学生,10年后的境遇会大相径庭,起点、天赋、努力和秉性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婚姻生活里同样面临太多变数。当初看上去很般配的一对,几番沉浮,一方变为大牛股,一方成了垃圾股,严重不均衡的后果,导致一方被作为不良资产剥离。
资产重组失败是婚姻合伙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双方的着眼点很可能完全不同。弱势的一方往往沉溺于过去——他们在意自己曾经的投入和付出;强势的一方面多半放眼未来——他们看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而不良资产之所以沦为“不良”,有可能是自身的不努力,以为找到了潜力股只赚不赔,从而停止对自身(既包括仪容仪表,也包括学识能力)的投资;也可能是为家庭共同体付出太多,忽略了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的保值和增值。
尽管法律明文规定,家庭股份制公司的合伙人只能有两个,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却屡遭挑战。谁都会看中优质资产,他们对投资者具有天然的诱惑力。“二奶”或者“小三儿”的最主要动机,是借壳上市。当然,这种操作方式的风险性很大,却不失简便快捷——不知道有没有人测算过,培养一支潜力股和争抢一支蓝筹股,哪个更容易——道德和社会成本不计算在内。
而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婚姻内部重复不变的情感贸易,难免让人厌倦,如果围城外的诱惑足够大,或者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够大,就很容易出现其他情感关联交易。避免以新换旧的最佳方式,不是拒绝婚姻的合并重组,而是以足够的实力,将投资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婚姻的资产重组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与“我”和“你”进行着微妙的争斗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均衡一旦打破,离重组失败也就为时不远。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责任心、道德感,甚至不惜以经济手段(高额的离婚成本)来惩罚违约者(如果把婚姻当作一项长期合同的话),但不断上升的离婚率依然证明,婚姻市场的资产重组频率,正在不断加快。这也提醒合伙人,优势和实力的缺失,会让宝贝变包袱,至爱变拖累。
如果再次选择,他(她)是否还会成为你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