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是汶川,去年是玉树,今年是舟曲。
这些地名,在那些令人痛苦的灾难发生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然而,它却让我们如此感同身受。令我记起小学时候经常用的一句套话“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要说,当且仅当,天灾和人祸交织的时候,才称得起灾难深重啊。
在汶川的时候,我被这样的口号感动,诸如,“我们都是汶川人”。当然还有“汶川加油,中国加油”。但是,每当去加油站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么贵的油,中国可怎么加得起啊。
我最恶心的口号是“多难兴邦”,这是一句老话,困难可以激发凝聚力。可是,如果遭难的总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个困难就不可能转变为凝聚力。而且,今天洪水,明天泥石流,后天矿难。这么多的难,怎么兴邦啊。这么说简直是在那些遭难的老百姓的身上泼硫酸。
昨天是举国哀悼日,为那么死去的同胞致哀,这是对国民生命的尊重。但是,切莫要把这些和那个什么亲民弄在一起。等到那花儿都谢了,再去缅怀那些花儿的芬芳,何等的残酷。
昨天,也是日本投降日,许多人对于把哀悼日定在这个日子很不满,我也有一些想不通。日本投降,抗日胜利,当是过去100年中国最大的胜利,但是每年的这一天,我们似乎很漠然。
记得有人说过,中国人之所以对日本投降之事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漠然,主要是这个胜利有一些莫名其妙。日本投降当然主要是被美国的原子弹轰出来的。导致日本灭亡的几次最主要的战役恐怕也不是发生在中日军人之间。所以,中国人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导致这口气就一直没有出。正因为如此,庆祝起来也没情绪,但是没想到的,眼面前干脆连提都不提了。
前几年,看姜文拍的《鬼子来了》,觉得真是一个好电影,现实中的日本侵略者,比电影中要凶残百倍。但不知为什么不让“公映”。小时候看《地道战》、《地雷战》,也不错,但是,那真不叫电影。理由是那些抗战电影里面没有“人”。
中国是需要加油,当美国的航母在黄海晃悠的时候,很有一种“鬼子来了”的感觉,因此更觉得需要加油了。但是要加油,首先是要记住那些历史上给中国加过油的先烈们。那些为抗英、抗八国联军、抗日过程中牺牲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而不是那些打自己人和打记者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日子为他们上香,如果我们胜利的日子被随意的“跳过”,那么谁会还会愿意给这个国家加油呢?
第二,要给中国加油,是需要把“油价”降下来。有钱的有权的都跑到国外,留下一批人被不断“敲骨吸髓”,“哀民生之多艰”,生存尚且艰难,何以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