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提两种彼此对比的艺术品:清末民国老银饰和中央美院学生的首饰设计。前一个专场的图还没有给我,用以前的代替吧。这些饰品,通过展现时代审美,传达了不同年月“潮人”的不同精神状态。在古代,首饰常被用作信物;在当代,首饰更多被用来表达自我——但谁又能说,二者不会在某一个时空转换的点上彼此交叠呢?
对比古今饰品是我乐于做的事,你会发现,一方面古人的许多设计元素都颇为符合现代审美,甚至某些时尚品牌的首饰设计,就脱胎自中国传统老银饰,另一方面,古代女子的饰物真是比现代人丰富得多。最明显的要算发饰,古人发饰不仅多,而且名字个个好听,像步摇、扁方,望文生义就足以勾起种种遐想。而现代人的发饰,除了特殊场合,大众在用的除了发卡就是头绳。古今对比,天壤之别。
“步摇”顾名思义,就是戴上之后随着走步,会摇动起来。想象一下,女子步不移群,盈盈摇曳,那一定不会是现代靓女们大步流星的走法儿,而必然是款款而行。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说英国重新开始了绅士训练,第一课就是训练走路的姿态,头顶一本书,走起来书不能落地。这样的manner训练,一度被现代人摒弃,但不知何时,又开始悄悄地回归。至少我的孩子们说起“步摇”二字,眼光中都透露出神往。
扁方是满族妇女的头饰,有点类似汉人的簪子。扁方又宽又大,除了银的还有金的、翠的等等,与婉转秀发配在一起,非常漂亮。从存世扁方来看,有些王室贵族妇女使用的制作相当精美,雕刻繁复,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无所不包。这种头饰同样与对女子仪态的要求有关:戴上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再加上旗袍和花盆底,走起路来稳重又文雅。
事实上,从繁琐的饰品和穿戴程序上可以看出来,那是个“慢生活”的时代,经过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标榜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同时,从意大利兴起的“slow
life”也形成了新潮流。我认识的一个80后就坦言:“古代饰品很美,但那是慢生活的产物,不适合我们。想想吧,我们这种上班族戴着步摇、扁方去挤地铁、啃汉堡,那会是多么奇妙的场景!”某种程度上,发饰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状态。
我发现近两年,发簪有了明显复兴迹象。很多工艺门类都把发簪纳入产品范围,而发簪+旗袍的妙龄少女们的身影,也时时出现在各种场合。品茶、品香、听琴,也常能看到青丝下露出一只精致的发簪。看得出,不少时尚女孩儿正在重新追求古典韵味,而发簪既可用来增加自身的文静雅致,也是在彰显自己的生活品质。
就像西方贵族会对钮扣斤斤计较一样,中国古代的“时尚先生”们,对帽饰也十分地讲究,老银饰中的帽徽,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其实,中外从古到今男人们的时尚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机会好好整理一下。
像这类挂饰,有人觉得俗气,有人却迷恋得不行。老银饰里的挂饰,有些确实精致美观,最大的问题在于链子显得过于笨拙,和现代衣服不太搭配。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把链子重新做一下,和时尚衣着配起来,就会显得很别具一格了。
跟老银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美院学生的首饰设计,主要是毕业创作。学生毕业设计的饰品与首饰店商品截然不同,可以看作是观念艺术的产物。而毕业创作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单品,具备稀缺性,也具备不可得性,虽属实用器范畴,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像这次有一个“雨后”系列,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毕业作品一等奖。作者提取抽象自然中的美为创作基础元素,提出了“童话”和“极致”两个理念,在营造出清新怡人如童话木偶剧般气氛的同时,寻找自我的极致,洋溢着鲜活的生命。
为了营造童话效果,作者尝试着银、金与各种宝石的结合,蓝宝石、红宝石,钻石、祖母绿、紫水晶、碧玺、托帕石、月光猫眼、海蓝宝石、橄榄石、磷灰石……
这些彩色宝石闪烁着不同的颜色,使得首饰缤纷养眼,多彩多姿。而金、银的亚光色调不但能突出彩色宝石的光泽,同时也和童话的朦胧梦幻意境颇为相称,而珍珠的偶尔使用可以成为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作为主打的是一件既可用作项圈又可用作发饰的“雨后•斑斓”,以蝴蝶和南瓜车为主体,灵动小巧的南瓜车象征对于美好童年的追忆以及对童话中灰姑娘的向往,蝴蝶则设计成南瓜车的驾车者,用展翅欲飞的动态表达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蝴蝶翅膀设计成不规则镂空,后期镶嵌各色宝石,用缤纷艳丽的色彩表达更为浓郁的童话色彩。将各种元素用银质项圈串联,重心稳,用以突出造型的立体性。作品整体叙事性强,如同被定格的童话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