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买单能降药价吗?
医改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医疗改革的试点,各地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北京市政府的医疗主管部门近日公布了一套包括对公立医院的亏损进行全额补贴在内的新政策,目标是要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从而减轻就医者的负担。
说到医疗改革,最终目标应该是人们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持续地改善。换句话说,医疗服务供给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都应该被考虑到。就是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代价高、服务差的问题。任何改革的措施,不管它的初衷如何,都必须充分全面地考虑其长期后果。如果一项改革的目标人群的处境没有因为改革而有所改善、甚至是恶化的话,改革绝不能称之为善政。
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可知,这次要实施的新办法是直接针对医疗价格。当然,如果它真的能够降低就医者承担的总的代价而又不会减少供给降低质量的话,也不失为一个进步。但是补贴公立医院亏损的办法,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上的,那就是:成本决定价格。
正确的推理是,竞争决定价格,而价格决定成本。
新办法能降低成本吗?
仅仅以“明码标价”的方式降低价格是容易做到的,实行新政策当然可以规定新的药价和医疗服务价格上限。但要注意一点,新政并不包括增加新的公立医院和增设床位的内容。事实上,由于要为可能出现的高额亏损补贴,财政部门是倾向于减少而不是增加医疗供给的数量的。另一方面,价格下降又会增加医疗需求,来自患者的“过度医疗”行为会出现,就医人数也会增加。竞争的结果是看病难会加剧,而看病贵却未必会改善,因为单位时间内有限的医疗服务不可能同时满足那么多的需求,代替明码标价的其他竞争手段就不会消除反而会增加。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新政策下他们也不会有降低成本的动机。事实上反而会鼓励他们增加成本以获得更多的亏损补贴。医疗主观部门要与整个体系中所有的意图争取补贴的医院斗法,并且还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劣势中,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完全是不可能的。来自财政的补贴又增加了人们税收的负担,它把人们的钱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的过程中,还必须加上征税和管理的成本。
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医疗体系?
医疗的“市场化改革”搞坏了市场的名声,让人们以为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不适合于市场化。其实这根本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市场的精髓:“竞争”。非常高的准入门槛,让民营资本很难进入医疗市场,我国的医疗事业基本上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多年来其数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加,这才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人们不应该幻想石头会变成面包,不应该幻想政府可以像耶稣基督那样,用五饼二鱼喂饱几千个人。要真正解决医疗体系自身的痼疾,必须从源头下手,而不能是维持和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那只会不断地恶化改革本来要惠及之人的处境。补贴亏损的办法不但会扭曲公立医院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弱化竞争这一提质降价的关键机制,还会增加将来真正市场化改革的难度。当改革施行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看病难看病贵并没有真正改变,就会要求降低准入标准增加医疗供给,这势必会引起既得利益者——那些势力强大的公立医院的联合抵制。
一个开放竞争的医疗体系,才能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方为万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