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摩棱斯克一省三年内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3座高等学校
25个托儿所
90个幼儿园
1800个书亭
350个民众图书馆
940所成人学校
试想全俄罗斯一共开设了多少!
试问白卫军建设了什么?
只有供有钱人吃喝的酒馆饭店
1920年11月
以下是我在“春台”诗歌论坛的讨论摘录:
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诗属后期象征主义,然后便直逼未来主义。革命期间的诗在语言上几乎与二战后的策兰,乃至现在的所谓后现代差不多了。尽管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但我依然觉得他是语言上的天才。如“列宁在我们脑中,枪在我们手中”。他的诗曾被“像叶卡捷琳娜时代推广土豆一样地被推广”(帕斯捷尔纳克语),且打架,酗酒,直到最后的自杀,在那个时代的糊涂和如今的被遗忘……都毫无怀疑地可以认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我随便选了一首他的小诗,而他的怪诗太多了,无法一一摘选。发个讨论在这里,是想请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诗人和诗。到了今天,他的戏剧和诗都依然具有冲击力。马很奇特,至今看到他英俊而坚毅的相貌,你都依然能感到他的魔力。记得老帕曾在《人与事》中说,他们俩喝醉了动辄出门到雪地里打一架。我怀疑老帕根本不是马的对手。马是个“外星人”,我相信在不同的时代,他将有不同的解释。马的诗要从美学与语言学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而不能从意识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框去看,那样就“落于小乘”了。因任何艺术品与诗,只要是“绝对的”,就也许都不会过时,关键不在原作,而在我们怎么去重新解读。
19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少年狂狷和俊美的雄姿,已让人着迷。他是20世纪诗歌的第一另类,他远远在所有东西方诗人的思维惯性之外(政治色彩只是表象),其对语言(而不仅是俄语)以及诗歌的未来发展与可能性,都有让人难望其项背的贡献。
上图是我所收藏的一本旧书《马雅可夫斯基研究》,1950年11月初版,正风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不少俄罗斯人对马的回忆和研究文章,也有中国译者的文字,是一本难得的文献。我25岁前也完全不喜欢此人,因他被宣传搞烂了。后来结合近代西方历史和诗歌史来看,再倒过来想他当时的语言和搞法,方才懂得他的用意。一九一五年马结识了毕利克夫妇,爱上了他的妻子莉莉。他们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直到他死时都未能解决。尽管马雅可夫斯基对一九二五年诗人叶赛宁自杀的消息感到愤怒,但他自己也在一九三Ο年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桌上留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死而责怪任何人,也不要闲聊此事”,其中还有“莉莉,爱我”几个字,并引用了下面这首诗的第五到第八行:
《已经过了一点》
已经过了一点。你一定已就寝。
银河在夜里流泄着银光。
我并不急,没有理由
用电报的闪电打搅你,
而且,如他们所说,事情已了结。
爱之船已撞上生命的礁石沉没。
你我互不相欠,何必开列
彼此的苦难,创痛,忧伤。
你瞧世界变得如此沉静,
夜晚用星星的献礼包裹天空。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
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
马雅可夫斯基(VladimirMayakovsky,1893-1930)在二十世纪诗坛上,扮演着革命性的角色。早在俄国革命之前,他即是活跃的改革主义者,未满二十岁就有过三次被逮捕、囚禁的纪录。因为追随社会民主党而遭校方开除,未能完成正常教育课程,于是后来改攻艺术,在画家勃留克(Burlyuk)影响下,他成为俄国未来主义领导者之一。他扬弃一切古典正统,宣称将把“文字从意义中解放出来”。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马雅可夫斯基毅然加入革命行列,设计宣传海报,口号以及诗歌,并且巡回俄国境内朗诵。他后来创办《左翼艺术阵线》杂志,也经常参与文学论战。去除这些政治光环,马雅可夫斯基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抒情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对本质的反叛,即他当年的:“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打倒你们的爱情”。如果我们仅仅是用当年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环境去解读,无疑这是反人道的。但如果用美学即诗学去看,马的语言是惊人的,大气的。尤其是“打倒你们的爱情”。这句话简直像吗啡一样,曾经让很多人(包括我)着迷。爱情岂能打倒?而悲剧美学的结果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被爱情打倒了。他在对爱情与生活的绝望中开枪自杀。这一行动也为他的这句话圆满地给出了注释。
读马的诗、戏剧和文字,参阅当今的很多西方所谓先锋,就足以证明一切了。马在当年不过是被政治利用了。其实他的语言思维太超前了,脱去那些政治外衣,便可以说是现代诗的极致。在毛时代,大家也不可能有语言上的悟性。70年代看马的诗,和现在看,完全是两个角度。这是现代汉语还不适应环境的突变和语言的灵活。可怕的就在于:这种超前的语言,马雅可夫斯基当年就是想好了的。他并不是偶然做到的,而是蓄谋已久的,深思熟虑的。为此,我再上一些他的怪诗,如他的“广告诗”。此类诗在近百年前已直逼今日之所谓“后现代”。马当年写过近三百首,这里暂选一些来看。
(一)身体、肚子、智力需要的一切东西,
国营百货公司都能提供给你。
不必怀疑,
也无须深思,
买各种妇女用品只有上国营百货公司。
(二) 从城乡各地来到这里,
不必要东寻西找,
磨破鞋底,
到国营百货公司样样都能买齐,
对路,迅速,而且便宜!
(三) 小雨纷纷,
大雨倾盆,
没有套鞋,
我不出门。
全靠有了橡胶公司东走西跑,
脚下不湿。
(四) 下雨天没有橡胶公司的套鞋,
连百足蜈蚣也躲着不能上街。
(五) 这种轮胎胜过各种轮胎,
赢得了全俄小汽车竞赛。
(六) 白熊、驯鹿、爱斯基摩,
茶管局的茶谁都爱喝。
哪怕喝到北极,
也觉全身暖和。
(七) 沙皇、资本家在云端观察,
想看看工人们吃啥喝啥,
气得他眼珠子瞪得老大;
工人们喝的是高级茶。
(八) 上等茶叶上哪儿买?
上茶管局价廉物美。
赶快买了好解渴,
茶叶色色俱备:
要什么价格有什么价格,
要什么口味有什么口味。
(九) 一切东方人心里乐开了花:
骆驼驮来了绿茶。
(十) 我敢向全世界起誓:
私营公司的茶叶太次。
茶管局有信誉。
茶叶成色好。
你沏出来看,
整个房间香得像百花园。
时间越久,越能感到马雅可夫斯基的伟大。他36岁就死了。和所有天才一样。他的语言方式是要过很多个时代才会被理解的——原来我们写的那些“东西”(指对语言以及形式的创造),他早就搞过了。他既不西方,也不东方,既不俄罗斯,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未来派”(他与意大利未来主义那帮人完全两码事)。马太博大了,从《宗教滑稽剧》《澡堂》《臭虫》到《一亿五千万》和《穿裤子的云》《我自己》和《列宁》,可以说腾空而起,发明了一套崭新的语言方式,而且在红场当众宣读,使万众鼎沸。这种行为和语言同时突进的搞法,让后来的现代派全都显得像小把戏。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了,难以想象诗歌当年在街头几乎有着和冲锋枪一样的震撼力。老实说,我们小时候根本读不懂马,现在也才略微懂了一点,什么叫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