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中国人4:充满诡诈的商业世界
提要:如果说西方商业精神是建立在新教信仰的基础之上,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业精神就一定是建立在另一种传统——比如说,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
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这句话应用在中国的商业界,可以说是最恰切不过了。身在商场的人,大概没有人反对这一说法。
人心的诡诈是一个普遍真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莫不如此。但在中国人身上,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以至于中国商界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国商界的陷阱几乎是防不胜防的。大凡在商场摸爬滚打过的人,对其中的险恶无不刻骨铭心。
中国商界的险恶之一是各种欺诈横行霸道。从假药、假酒等各类假冒商品到骗人的招商信息,甚至各种巧立名目的诈骗,其诈骗手段之繁多,和花样翻新的程度,无不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商界的险恶之二是契约精神的残缺。在中国商界,合同只是一纸空文,最多不过是一个谅解备忘录。一般的商业合作,随意撕毁合同,或置合同条款于不顾的情况,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平常事件。
中国商界的险恶之三是商人眼里只有钱。这就意味着赚钱、而非客户是他们唯一的目标,意味着为了钱可以置客户的利益于不顾。因此,在中国要找到真正合乎价值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商业精神却还是一片荒芜。如果说西方商业精神是建立在新教信仰的基础之上,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业精神就一定是建立在另一种传统——比如说,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
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尚未找到维系其健康运行的终极支柱,中国商业在跛足中前行,必然导致商业精神的残缺。其具体症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信仰缺失,中国社会已被拜金主义严重侵蚀,商业“奇迹”往往只是单纯的物质贪欲的产物,人们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往往不择手段。
其二,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式“关系学”,使企业家为了疏通各种关系而疲于应酬。
其三,由于中国受西方现代化影响,未来主义风靡,中国人把一切赌注都置于未来,企业中单纯的绩效文化导致“工作狂”作风。
其四,中国企业人的交往由于传统文化的毒害,而产生了畸形的“关系场”——即充满斗争意识的公司政治。
当前,单纯的增长癖以及拜金主义正在吞噬中国。在真正的商业精神缺席的状况下,GDP的飞速增长中孕育着巨大的危机。
而诡诈的人心任何文化都无法征服,健全的法律体系也不可能将其彻底俘获。只有信仰能征服人心,而中国人最缺少的正是终极的信仰。
(节选自张羿《空虚的中国人》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