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反对银行恣意乱收费



  每个垄断者,都会反复强调自己似曾尽到的社会责任,而矢口否认自己一直以垄断的市场地位获取的不当得利。这种避重就轻、颠倒是非的做法,最近的一例,就是陈佐夫“中国银行业不存在垄断现象”的怪论。

  8月7日,2010年中国银行家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在论坛发言中表示,他并不赞同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说法,中国银行业目前不存在垄断的现象。这位副行长的依据是:在现实生活中,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航空、铁路等行业里,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很少有外资可以进入这些产业,但是银行业不存在这些现象,银行业除了四大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

  “尽管不能说竞争非常充分,但是不能说是垄断的。”陈佐夫的判断基本准确——银行同业间的竞争的确并不充分。然而,他认为中国银行业一直以来尽情享用的、带有制度垄断竞争特性的行政垄断,也“不能说是垄断的”,我们当然不能苟同。

  我们熟悉的经济学理论这样表述:“与发达国家不同,现阶段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经济垄断妨碍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益,而是行政垄断,尤其是行业和部门垄断。如电信业、金融业、热力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民用航空、铁路运输、公共交通等,这些行业所取得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也不是依靠资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权力、阻挠市场竞争的结果。……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反垄断的主要任务是反行政垄断。”在这里,陈佐夫一直试图撇清的行政垄断行业图谱,事实上早已被经济学家锁定。

  明眼人一看便知,陈副行长的此番言论,针对的显然是近日媒体对银行多项手续费上涨话题持续关注,并引发坊间对银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争论:近期,国内多家银行几乎在同一时间不约而同地将ATM跨行手续费每笔由2元提高到4元,这一举动引起消费者的诸多不满;有媒体调查称,不同银行异地取款收费从最高的20元到最高的500元,相差近25倍;还有部分混乱的收费项目也被媒体曝光,比如U盾收费、短信提醒费、小额账户管理费、信用卡挂失费、账单打印费等;而网银转账费暴涨10倍,加收重置密码费,加收零钞清点费等等,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请读者注意,上段文字中“国内多家银行几乎在同一时间不约而同地……”一句,到底意味着什么,其意不言自明。“实际上,银行和公众产生矛盾,正是因为银行定价主观随意性太强。”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和公众产生矛盾,与银行业竞争不充分、一些大银行存在相对垄断也有关系,正因为垄断,它们才能够把定价的主观意志随意施加。

  商业银行恣意出台的各种服务性收费,乱到就连银监会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最近有消息称,目前银监会正加大力度对各家银行3000多项收费进行检查,其中备受公众指责的“零钞清点费”目前已被严令叫停,而或将明令禁止十余项收费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也有望月内出台。

  然而,银监会的一纸《办法》,难道真的能管住各大商业银行的乱收费、乱涨价表演?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亲手促成的一家或数家企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局面,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随时随地以随便制造的借口,对我们实施各种盘剥。在身处被动的情况下,我们反对商业银行恣意乱收费的理由究竟在哪里?

  从本质上说,任何挂出银行招牌的商业银行,都有着全民出钱建设的影子,特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1998年,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此后,国家又通过外汇注资、核销亏损、资产处置和发行次级债等多重步骤,支持四大银行上市。而在陈佐夫任职的建行,当年在上市前的财务重组中,先是与中行一道接受了汇金公司注入的450亿美元外汇资金;随后,国家又将高达550亿元的利润和税收所得返投建行;之后,建行再留358亿元的出售不良贷款所得收益……

  敢问陈副行长,我们亲手养大的建行,奈何在银行改制时,以全民企业身份豪取公众钱财补充亏空,而一俟转危为安、经营渐入佳境之时,却恣意巧立名目乱收费,言之凿凿称银行身为企业,也有成本,也需要谋利方能生存?

  既然商业银行由公众出资建立,那么我们理所当然有权要求这些银行必须履行它们对公众的社会责任。这个权利我们决不放弃,除非这些银行懂得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