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前途未卜 房企转型早有准备


  主持人:从4月14日开始调控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房地产企业转型之声不绝于耳,万科、保利这样的企业已经有了实际行动,但是这次调控会持续多久?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是不是由于受到政策打压后的无奈之举?

  欧债危机救了房地产

  主持人:冯仑认为这次宏观调控会把地产打压到底,大家怎么看?

  王楠: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用缓慢的通货通胀来纾解危机,就是所谓的软着陆,这样政府一定会按住地产不放,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二是目前的外贸状况并不好,我们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很严重,4万亿投资之后后续的投资也有可能跟不上,我们可能在未来的欧债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未来可能会放松地产调控的力度,但是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就算放松了调控的力度,地产也要随着经济形势向下走了。

  现在政府一面通过挤压地产信贷来挤压金融系统的泡沫,一面挤压地产商的利润空间。

  陈建明:国际化因素对宏观调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地产在2009年又大幅上升。当危机来临之前,我们的政府采取的手段是挤泡沫。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股市、房市的泡沫已经挤下去很多了。现在的形势也是这样,股市是政府打压下去的,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政府要给未来政策的发布留下空间。

  如果没有欧债危机,地产肯定会被一直压下去,但是现在国外形势不好,所以宏观调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现在宏观调控给我的感觉就是把房价按住,然后快马加鞭地建保障性住房,解决社会矛盾。

  邱晟赟:我也觉得是这样。这次调整多是区域调整,去年房价涨得太快的地区可能会下跌,但是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还在涨,很多地级城市房价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慈冰: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认为政府这次会把地产打压到底。没错,靠房地产度过金融危机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1998年中国就是通过房地产度过了经济危机,2008年也是如此,所以这次的欧债危机很可能还是依靠房地产来度过危机。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来度过这次危机,我认同冯仑的话,这次的政治压力确实太大了。

  邱晟赟:保障性住房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现在地方政府的赤字达到2万亿元,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缺口有3000亿元以上,政府才补助了500多亿元,剩下的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解决,地方政府哪有钱?没钱根本没人来干。廉租房、公租房投资回报率太低了,资本都是追逐利润的。

  房企转型商业地产

  主持人: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很多企业在谋求转型,大家都在向商业地产、产业园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家如何看待这次转型?是针对宏观调控的转变还是根本战略的变革?

  陈建明:应该把房企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中小企业,他们说不上转型,原来的商业结构可能就是住宅占8~9成,配套的商铺占1~2成,去年住宅好卖的时候他们卖住宅,今年住宅卖不动了,他们就把商铺拿出来,重点卖商铺,什么好做就做什么,这种算不上转型。另外一部分是一些大型开发商,他们早就有了行动。商业地产的利润非常大,大型开发商早就注意到了,这是大势所趋。

  慈冰:没错,这个市场趋势已经形成了,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地产商转型。万科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王石、郁亮在2009年初频繁拜访凯德置地,并且把凯德置地的毛大庆挖过去了,大家都知道凯德置地是商业地产做得很好的企业。

  我跟万科高层有过比较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认为自己在发展中有过教训,2007~2008年他们就发现住宅的土地风险太大了,在一线城市拿不到地,拿到了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地王。目前他们正未雨绸缪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要维持利润的持续增长。他们不是因为宏观调控转做商业地产,而是有自己深层次的原因和想法。

  邱晟赟:我接触的房企中转型最快的是阳光股份,国外的投资进来以后,他们立即转型做商业地产,不做住宅了。由于商业地产对资金的积压比较严重,所以中小开发商想转都困难,他们的资金买不了几栋楼。万科、金地这样的企业现在转型是为了以后持续的利润增长。

  王楠:万科的房子有很大一部分是养老住宅,主要分布在云南、青岛,不会是商铺之类的形式。

  今年远洋成立了商业部,他们也打算做商业地产,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钱怎么滚起来,害怕商业地产的投资是个无底洞,所以他们跟太古合作,吸取经验。他们进入商业地产确实不是因为宏观调控,而是要给险资找个出处。

本文出自《数字商业时代》2010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