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二轮调控乌龙再起 房价何以破冰


楼市二轮调控乌龙再起 房价何以破冰

 

这一轮的楼市调控,在经历了初期的亢奋,随之在6月、7月慢慢进入沉寂,似乎人们更多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越战越酣的世界杯。就连媒体也似乎找不到更多的新闻兴奋点以至于房地产方面的新闻也越来越让人感觉乏味。

 

也许正因为如此,也许只是由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只要和房地产相关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及时捕捉到,并尽量放大。所以国土部徐部长的表态以及其他部位官员最近关于“不会放松调控”、“房价可能会下降”的言论就被媒体解释为国家在酝酿楼市二次调控,更有消息传言说中央几个部委正在酝酿二次调控的相关政策措施。

 

只不过这一市场传言很快就被住建部官员否认了,该官员并称,目前各个部位以及地方政府只是在落实之前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并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更不存在二轮调控的说法。不过该官员亦承认,之前出台的很多调控措施落实并不到位,目前中央正在监督各个相关部门执行并制定相应的细则。似乎这又只是一个有关房地产调控的乌龙而已。

 

虽然住建部官员否认了楼市二轮调控的说法,但是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调控措施并不到位,而这也是导致楼市调控效果与市场预期相差太大的关键所在。毕竟中国的大多数民众还是宁愿选择相信政府的,虽然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让民众失望并伤害着人们的感情。

 

即便之前住建部的姜部长向社会和国家承诺,“调控房价,总理说了行,不行也得行”,然而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根据冯仑的透露,在房改之初,时任总理之位的朱总理广邀开发商商议国家经济大事,并询问王石,把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以推动经济发展是否可行时,王石当时也给出了姜部长同样的答复,“总理说了行,不行也得行”。

 

只是现在已经时过境迁,自房改以来,房地产所积累的矛盾与利益纠葛也许并不是总理就一定能解决的了。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从建国以来,国家在房地产方面的欠账实在太多,而在98年房改的时候却又只注重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忽视甚至放弃了房地产的民生功能,以至于到现在已经是积重难返,用一个时髦的话说就是,目前的房地产几乎可以说是患上了绝症,但是政府又必须倚重它,所以就必须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维护它,在它病危的时候给予及时抢救,08年就是如此。

 

但是政府也清楚,房地产并不像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永远不会凋落的行业,它的存在只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已,只要经济一好转,政府必将加强对房地产这个绝症患者的警惕,并试图进行真正的治疗,现在的情形也许正如此,只不过由于它已经病入膏肓,要想真正治疗好,也许太天真,然而即便只是让它正常一点的化疗也让它痛苦异常。目前一些上市房地产公司的6月报和半年报陆续出炉,虽然如万科、碧桂园之类的房企,半年的销售业绩确实同比有所增长,只不过他们的大多数业绩是在14月也就是调控之前所取得,在调控之后的业绩都难逃大幅下降的命运。而且万科在观望了5月之后,在6月采取了一定的明降或暗降的促销措施也才使得其6月的业绩相比于5月有所好转。

 

而且在万科之前,已经有恒大、绿地大范围降价销售了,而且万科也承认,在国家调控以来,降价幅度平均在15%,看上去似乎降价已经开始,人们所期望的降价潮也似乎正要到来。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也知道,虽然国家这一次调控房地产的决心是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而且再加上国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只不过,谁都知道,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经济局势都非常复杂,这也将考验中国执政当局的智慧。用一些有识之士的话说就是,现在也许是中国实现转型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候实现转型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最小的,如果现在转型成功,那将是中华之万幸。

 

只不过问题的关键是,中央政府能否承受住这个转型所付出的代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力量到底会有多大。我们要知道,中国经济转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为什么转了这么多年,不但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呢?其中的利益纠葛可见一斑。用更加悲观的话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发展型,也即是以追求财富为主要目的的政治经济结构。而国家的这一经济追求,自然而然也影响到了普通大众,毕竟中国在过去的近一百年确实是穷,也深刻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不论是国家还是普通民众对于财富追求的热情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也正是这一动力激发了一些改革先驱与新中国首批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他们为中国初期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是从白手起家,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制度和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在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当初改革的力量很快就释放完毕,在经历了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的繁荣之后,在90年代后期同时又遇上了特大洪灾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政府才回过头来开始思考,到底该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继续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不幸的是,由于好日子到来得太快,政府和民众也逐渐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在98年开启房改之后,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效果一直勇往直前,直到跑到现在,房地产这匹脱缰的骏马已经成为野马,要想成功驯服它已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98年的房改不仅是简单地把房地产市场化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财权和税权。在以追求发展为政治目标的指导下,每一个地方官员都会想尽办法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最大程度增长,依靠房地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政府卖地收取地款,然后再收取其他相关税收,而且房地产所能带动的行业是相当多的,房地产对地方经济以及GDP的贡献是没有一个追求政绩的地方官员所能抵挡的诱惑。只不过,有人就给这种增长模式泼冷水了,依靠房地产发展经济,依靠卖地生财的发展模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经济效率的,它只不过是把属于普通大众的利益通过政府的权力集中到了政府和开发商手中而已。虽然它对经济的带动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可估量的。

 

房地产的利益既然如此纠葛,而如今政策的严厉程度也号称史无前例,然而它也难逃治标不治本的指摘,也许正如一些讨打的言论所说,即便是现在的政策把房价暂时打压下去了,只要政府还要靠房地产发展经济,那么房价的报复性上涨也是指日可待的。尽管有人说中国目前的空置房达到2亿平方米,尽管国土部一再强调目前的供地量是相当充足的,也尽管老百姓的怨言再大,房价照长,土地、房子照炒,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商品,更与房子本身的居住属性无关,它大多数时候是政府和开发商以及炒房子谋取各自利益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