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档》:电视剧娱乐进化史


韩浩月

    周黎明是好莱坞电影专家,魏君子是港片专家,李星文是电视剧专家,在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内,他们都是一部活字典。三位“活字典”中,李星文是出书最晚的一位,今年6月份,他的图书专著《黄金档》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围绕30年来40部主要电视剧进行分析评论的图书,为我们勾勒出了华语电视剧的进化史。

 

电视剧是电视台这个媒体雷打不动的主流内容,纵然现在新闻和综艺节目成为电视媒体的主要竞争方向,电视剧依然是受众面最广的娱乐消费产品。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制作的9集作品《敌营十八年》,那是部典型的黄金档作品,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已经被写进电视娱乐史。

 

所谓黄金档,即每天晚上8点到11点这段家人齐聚开始吃晚饭的时间,是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时候,也是检验一部剧是否受欢迎的最佳时间。它的明确提法始于何时已经不详,但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黄金档播出的不一定是好电视剧,但绝大多数优秀电视剧都是通过黄金档与观众见面的,所以直到如今,各级电视台的黄金档仍是影视制作公司争抢的时段,能在黄金档播出,即便捞不到货真价实的“黄金”,赚的吆喝也会比其他时段高的多。

 

作为70年代观众,说到黄金档不会不记得这几部电视剧,《霍元甲》、《血疑》、《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渴望》、《围城》……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已经脱离了电视剧这个单纯的产品定义,而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们所传递的情义观、价值观,早已融入了一代人的血液,成为一道精神标杆。在80年代那场没能完成的文艺复兴潮流中,这批电视剧也成为启迪心灵、唤醒沉睡情感的良药,为千千万万颗虚空的心灵注入过爱与信仰。

 

《黄金档》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60年代生人的青春影子,70年代生人的怀旧文本,80年代生人的阅世宝典”宣传语,但电视剧对于70年代人的影响,似乎更大于其他年代人,他们对于电视剧的审美,停留在了真实、美好、淳朴的层面上,再加上时间镀上的金色,已经让那些电视剧成为无法被超越的经典文本,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经典翻拍剧无论怎么讨好观众也无法得到认同的主要原因。

 

80后是喜欢看《武林外传》、《奋斗》、《士兵突击》这类剧的,但由于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选择面太广,电视剧只会成为年轻人消遣的一部分内容,而无法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大影响,从这个层面看,拥有最好观众群体的电视剧黄金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未来的电视剧,将会更多地作为商业产品而非精神产品存在。李星文在撰写《黄金档》的时候,是将涉及到的电视剧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的,不但评了剧,也对流行文化、娱乐变迁做了一次系列的总结。要想从电视剧里面寻找深沉的情怀,创作者们不妨读读《黄金档》,或会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制作电视剧的笨拙但却有效的技巧。

 

(《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李星文 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价4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