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珊小姐秘书孙宇所写的一篇文章


在上海见到的蔡澜先生

 

去机场接蔡澜先生,蔡先生在人群中不被注意到也很难,何况身旁的行李箱更有些抢眼,全黑的箱盖上有一只鹦鹉,颜色差异大,又艳,看着却很搭,后来知道是蔡澜先生自己画上去的,

「这样就不会弄混啊」蔡先生笑说;

再后来也才知道,蔡先生曾受丁雄泉先生教导关于西洋画及颜色使用的道理,此后两人亦师亦友。

 

蔡澜先生这一次,是应了好朋友杨惠姗张毅邀请,来上海聚聚,原订是四月,未能成行,延到了六月。

 

客人来了,安排餐厅、酒店、行程,是我的工作,可这一次,还真是有些头痛,酒店蔡先生早已自行安排好了,而要找出蔡澜先生没吃过的餐厅,难。

一路,就找机会插话进去问,「您来上海,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吃或看的」,

「也没有什么,就是答应了惠姗要来,就一定要来吧」他说。

 

接待,没我想象中的复杂,到后来,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服务的,

反倒是跟着吃吃喝喝,又长见识,更变成了欢喜的任务。

 

蔡澜先生的文章包罗万象,人也很多面向,譬如:随性;吃饭必是自己夹菜,不走公筷、互让、要人serve的套路,吃的开心,就用手拿着吃,吃热了,就脱掉外衣,继续;中意的,都吃光,不中意的,咬一口后打包带走。又譬如:有定力;很爱喝酒的人,可晚上若是要写稿,就一口都不沾。再就是蔡先生的记忆力让所有人嫉妒,食物、食材、酒、人名、地名,不论是什么,也不管它是中国名字还是外国名字,都不含糊,讲任何事,有什么渊源,来龙去脉,也都说的明明白白,绝没有我们经常话到嘴边「那个那个..什么来着」又讲不出来的样子。

 

蔡澜先生说,在上海没有人认得他,可“坏事做尽”,可是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人惊讶与兴奋在旁小声议论,蔡先生也大都招招手,示意可以拍照,一阵“咔嚓咔嚓”之后,一群人就抱着相机幸福地去了;

也有蔡澜先生的微博朋友,一早带我们去吃小杨生煎,随身携一小布袋,里面都是各式各样的小罐,是她觉得可以搭配生煎的酒和台湾饮品,用心之处,我这样在一旁吃白食的人,也被深深打动。

尤其是第二天晚,张毅杨惠姗说蔡先生来,总是要来自己开TMSK透明思考餐厅吃饭,当晚,大厅内也刚好同时接待两个旅行团,其中一团来自广东佛山,中场,蔡先生起身去洗手间,刚站起了没几步,整个佛山团,半个餐厅的人一同站起,点头致意“蔡生好~~!(广东话)”,场面颇震撼。

 

因为常常接待客人,我总是下意识地提醒这,提醒那儿的,到蔡澜先生这儿,很多事就都放下了,自己也轻松了起来,又回到小杨生煎,记得我们四个人要了八两的生煎,面前已是排山倒海,先生又去买了四两,说是要带回香港去给查先生(金庸)和倪匡兄尝尝,我就开始担心打包的问题,因为汤包太热,提醒蔡澜先生是否要冷藏带回才保险,蔡先生笑笑,说「没关系,带回去,好的话,就给他们送去吃,不好的话,就丢掉啦」

 

《世说新语》里有王子遒雪夜访戴的故事,说是王子遒一天晚上醒来见下大雪,就喝酒赏月赏雪吟诗,突然想起他的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在很远的地方,王子遒当夜乘了小船去看他,船驶了大半夜,快到门口了,王子遒命船返回,有人就不明白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原来只是看故事,心向往之,

见到蔡澜先生后,心里就更向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