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何建明
第三章
卫士长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起毛泽东这首气势磅礴、诗意无比的伟大诗篇。这首《沁园春·雪》是卫士长最喜欢的一首诗词,这不仅因为诗词本身写得好,而且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和他一样的爱雪。记得那是1951年冬的事。
这年北京下第一场雪时,正值“三反”、“五反”高潮时。毛泽东工作了一夜后,天亮时便放下笔,伸了个懒腰后,便往门外走。他刚刚跨出门槛,猛地停住了脚。
原来,门外正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毛泽东像孩子似的睁着惊喜的双眼,动情地凝视着这银色世界。他被雪激动了,陶醉了。
毛泽东一生有四大最显著的爱好:抽烟、吃辣、游泳、恋雪。前两者当为饮食爱好,后两者属于人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属性。毛泽东对游泳的爱好,显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大志向和气魄,而他对雪的恋情,则完全是诗人的气质。
一次,他问卫士长喜欢不喜欢雪。当听卫士长说喜欢时,他高兴得像找到知音似的:“银桥,不知是不是我们俩都有一个慈善和信佛的母亲的缘故,在许多方面我们俩的趣味很相像。我爱雪,十分的爱。刚到延安的那一年冬天下雪时,我一听说下雪了,便从炕上跳下来跑到窑洞外面,后来发现自己的脚上竟连鞋都没穿……”“哈哈哈……”卫士长差点没笑断了腰。这事他曾听老警卫人员说过,如今听毛泽东亲口说后,更觉得有趣。
北国的雪不下则已,一下便如鹅毛盖地。毛泽东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迷住了。
这时,一位卫兵进院,见毛泽东站在雪地旁停住了脚步,以为雪挡了他的道,便赶忙找来一把扫帚匆匆去扫路。
毛泽东突然像被人戳痛似的惊叫起来:“不要扫!我不要你扫!”说着,他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又四周看了看,发现院子里的铺砖路上的雪只有薄薄一层,便大声问卫兵:“这路是你扫的吗?”
卫兵以为毛泽东批评他没尽到责任把雪扫干净,便忙解释道:“黎明前我已扫过两次,可雪一直下着,所以……”
“你,你一次也别扫了!听见了吗?”
卫士被毛泽东的话弄得怔怔地呆看着被扫过的雪地,不知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没有再去理会卫兵,独自走出廊檐,走下台阶。步子迈得小且又移步小心翼翼,仿佛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刚走出两步,他又停了下来。转身看看自己刚刚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双目闪耀着新奇的惊奇。他不再抬腿了,怕洁白无瑕的雪地被“无情”的脚踩坏了。
“哦,空气多新鲜么!”他贪婪地吸着,透着那雪花儿带来的舒心气息。
“主席,走一走吧,这样站久了会感冒的。”卫兵远远地提醒道。
毛泽东没有理会,而是抽身走进没有雪的廊檐下,然后推开后门,朝中南海走去。
卫士长看到了,赶忙追随而去。他发现,毛泽东爱雪爱得“自私”:自己院子里的雪连扫都不让扫,而到了“他人”之地的雪地,竟双脚放肆地在雪地里打转转。
“好么,雪多么!”毛泽东独自踩着雪,嘴里不停地喃喃着。
从那以后,卫士们都知道毛泽东爱雪,爱得无限柔情。于是,每逢下雪,卫士长就交代卫士们,不要打扫丰泽园里外的雪地,留下来,供毛泽东观赏。
关于毛泽东恋雪这一点,除了有诗人气质的陈毅同志非常了解外,许多中央首长并不知道此事。于是,雪天如有领导到毛泽东办公处时,见院内院外都是雪,免不了一边皱着眉头跺去沾在脚上的雪,一边大声责怪卫士:“你们这些小鬼,怎么这么懒呀?也不把院子的雪给扫一扫?”
卫士们听了,也满不在乎地笑笑便是。
想起昨天,看看眼前,卫士长仿佛轻松了许多。因为他知道,只要有雪,毛泽东便能将手头再重要的事都可以毫不顾虑地甩在一边,然后出去到雪地里走走。
“真是天助我也。”天已亮,下雪后的早晨显得异常的美,卫士长充满信心地走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他什么话都没说,拉起毛泽东便走。
“哎,银桥,你要干什么?”毛泽东被卫士长的突然行动,弄得有些恼怒,但这最多也就一两秒的时间,当他被扶出门口时,毛泽东的神色一下由愠色变成了惊喜之态。
“啊,下雪了!下雪了!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呀!”毛泽东伸出手,接住几片雪花,然后放到嘴边,用舌尖一触,咂咂嘴,舒心地笑了起来。
“银桥,走,咱们从后门出去,到雪地里走走。”
看,毛泽东就是在如此兴头上也不忘恋雪的“自私”:他不踩自己门前的,却愿去踩“他人”的雪。
“银桥,看看表,十分钟。”毛泽东一边吩咐卫士长,一边只管迈开大步在雪地里东踩西踩,那脚步比平时热烈许多。本来,他的走路姿势就显得摆动很大,此刻,那肩膀和腰,随着不安宁的手脚更是左右摇晃着,真有那么点手舞足蹈样儿。
卫士长笑了,笑得像喝了蜜一样的甜。
“几分钟了?”毛泽东突然问。他的生物钟极其准确,平时他说休息十分钟,准超不了十一分钟。
是的,又是十分钟了,可今天,卫士长却故意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六分钟了!”
毛泽东似乎真相信了,于是继续他的“手舞足蹈”。
卫士长看着表,已经快到二十分钟了,再不能犯“欺君之罪”了,他不忍心地喃喃道:“主席,现在十分钟了。”
毛泽东很不忍心地收住脚步,口喘粗气,做了个扩胸动作后,便返回了办公室。
“今天你的表好像出了点问题。”坐下后,毛泽东便说。
卫士长不敢撒谎,支吾道:“可能我的表……慢了。”
“哦——,我觉得是快了么!”
“还快呀?”卫士长叫了起来,“我已经多给你十分钟了呀!”
“是吗?”毛泽东装作惊讶地望着卫士长,继而哈哈大笑起来。
卫士长明白了,跟着大笑。他笑毛泽东的幽默,更笑自己终于又一次顺利地让老人家整整休息了二十分钟!多不容易,可又多么开心呀!
巧设妙计
一位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在同毛泽东的仅仅一次接触后,便这样著文道:“世界上很少有一位聪明绝顶的智者可以同毛泽东相比。也许你同他仅仅是几十分钟的接触,但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你会发现自己留下的印象将是一生的。他的思维,他的机智,使再伟大的哲人在他面前也会显得多少有些笨拙……”
这是毫不夸张的评语。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超人的智慧巨人。然而,他的卫士们为了能让其做到劳逸结合,则设下道道的妙计,让毛泽东这位智慧巨人“上钩”。我们听后觉得蛮有情趣。
用计之一:派“小将诱老帅”
这事发生在西柏坡。自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从陕北来到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等领导组成的中央工委会合后,这里便成了中国革命的心脏。
当时全国战场上的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人民解放军已开始组织大规模力量,在全国战场围歼国民党反动军队。五大书记的会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转折,中央机关上上下下充满了欣喜的革命情绪。毛泽东等一到这里,机关的工作人员就提出要组织一个晚会,目的是想借机见一见首长们,和首长一起娱乐娱乐。后来经有关领导同意,决定搞一次舞会。
搞舞会是延安时期的传统,那时每星期都有,毛泽东等领导也经常参加,他的舞就是在那儿学会的。当时在延安采访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还有江青都是毛泽东的业余教员和舞伴。现在到了西柏坡,全国的革命形势又越来越好,机关的小青年们自然对舞会的兴趣更浓了,但大伙更多的还是出于对领袖们的敬意和关心,除了要见见首长外,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此时正在运筹伟大的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希望通过舞会把大帅们从办公桌上拉出来松弛松弛。
组织者怕届时请不到毛泽东,便干脆把舞场设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的住房门前。那里正好有一块老乡们的打谷场,比较宽敞,也比较安全。
“主席,今天晚上有舞会,大家都希望您参加。”那时还是卫士组长的李银桥进来对毛泽东说。
毛泽东“嗯”了一声,没有明确回答。下午,他出门散步,看了看同志们正在布置的舞场,很高兴地转了转,没说什么话又回到了屋里。
晚饭后,舞场上灯火辉煌,附近的中央机关的男女干部们,有的还带着小孩,有说有笑地都来参加了。村上的老乡也有不少人来看热闹。
朱总司令第一个到,他是有名的“舞迷”,有舞会必到,同志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时,刘少奇同志也来了,于是打谷场上又是一阵热烈的鼓掌、欢笑声。该到时间了,可毛泽东和周恩来还没有来。
叶子龙问李银桥:“主席怎么没来呀?”
李银桥回答说:“请不动,一吃过晚饭,他就像钉在办公桌前似的再也抬不起身。”
“不行,不行,一定请主席来。我们都等着见他呢!”舞场上的小青年们你一句、我一言地嚷嚷道。
李银桥灵机一动,对叶子龙说:“哎,动用一下你的‘看家武器’吧!”
叶子龙会意地一笑,便跑到孩子群里,把毛泽东的孩子李讷和他自己的千金燕燕与二娃叫了出来:“李讷、燕燕、二娃,现在交给你们一个重要任务:你们到毛主席办公室,把他拉出来,叫他到这儿来玩玩。”
李讷撅着小嘴问:“要是我爸爸不肯来呢?”
“那你们就耍赖。”
“啊,叶叔叔坏,叶叔叔坏。”李讷蹬着一双小腿叫起来,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笑。
“快去吧,李讷。告诉你爸爸,说外边可热闹啦,大家都在跳舞,叫他出来休息休息,他要是不来,你和燕燕、二娃就硬拉他出来。”李银桥给孩子们出点子。
“哎!”李讷这才高高兴兴地带着燕燕、二娃跑进了毛泽东的屋里。
怕小将们有误,叶子龙和李银桥片刻后也走了进去,他们还未到门口,便见三个小将前拉后推地把毛泽东请了出来。
“主席,休息休息吧,机关的同志都想看看你呢!”叶子龙、李银桥迎上去说道。
毛泽东说:“我有什么好看的呀!”
“好看好看,叔叔阿姨们都要看你呢!”李讷、燕燕、二娃摇晃着毛泽东的胳膊,撒娇地嚷着。
“好好,我服从小将们,我服从。”这样,毛泽东便随着孩子们的摆布来到了舞场。
顿时,舞场上高潮迭起。这一晚,毛泽东与大家整整跳了两个来小时,得到了难得的活动和休息。
卫士们都知道,毛泽东的性格里刚毅占据了大半,他要认定的事别人是很难劝说得动的。在工作与休息这一问题上也同样。但只要是孩子们一出动,毛泽东便总是“投降”。
进北京后,中南海也经常有舞会,毛泽东忙,所以平时一般很少见到他参加。卫士们犯愁时,便又动用“看家武器”。当然,用时也要巧妙,否则会引起毛泽东的反感。
又是一个周末舞会的时候了。毛泽东对卫士们劝他休息休息的话已不再见效,这下又不得不再一次动用“看家武器”了。
李讷是每天都由李银桥等卫士接送上学的。晚饭过后,李银桥、叶子龙等找来李讷、燕燕,又一次“密授”机宜:“主席已经有好几天没休息了,今天晚上你们无论如何得拉他出来跳舞去。”
“还让我们去哪!”小李讷的倔劲又来了,说:“叶叔叔、李叔叔,再让我们去,我爸爸就不会再信我们啦。”
“不会的,李讷,我问你,你爸爸最喜欢谁?”李银桥有意问。
“当然是我啦!”李讷得意地挺起胸膛。
“这就对了,你爸爸最喜欢听他最喜欢的人的话。”叶子龙接过话。
“因此,我就最最最最应该去!”调皮的小李讷冲着叶子龙做鬼脸,逗得卫士们哈哈大笑。
叶子龙把李讷和自己的小女儿燕燕拉到一块儿,说:“你们进去后,如果主席不跟你们走,你们就说:‘你再不活动活动,肚皮就会很大很大,我们就不喜欢你了!’怎么样?”
“哎!”两个小将又高兴地领着任务进了毛泽东的书房。
没两分钟,毛泽东在门口出现了。见卫士们都站在门口,便说:“这两个小家伙,非得拉我出来跳舞。说我再不活动活动,就不喜欢我了。说我肚皮会越来越大,大得没人喜欢了。”毛泽东说着,用手拍拍他那微微隆起的肚子,幽默道:“你们看,这个地方还真越来越大了。好,为了不让大家抛弃我,走,跳舞去!”
卫士们顿时欢欣鼓舞。
“小将诱老帅”,战果真可谓辉煌。
卫士长除了采用上述“战术”劝毛泽东休息外,还有特殊“招数”。他的家住在菊香书屋的侧院,与毛泽东的住处仅仅一墙之隔,中间有一小门相通。每逢看到毛泽东几天得不到休息,着急得无计可施时,他便来次“走后门”:有意放行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女儿进入毛泽东的办公处——在平时,他是绝不让自己的儿女随便进菊香书屋的院子,怕干扰毛泽东的工作。现在情况特殊,他也采取了“特殊战术”。
孩子年幼不懂事,于是手里玩个皮球、乒乓球什么的,东玩玩,西玩玩,一会儿就溜进了毛泽东的屋子里。
这个“战术”,卫士长心里是吊着胆子的,于是,不敢怠慢地悄悄紧随在孩子的后面“侦察”。孩子进屋,里面没有大声嚷嚷的声音,卫士长在门外静静地等候,过了一会儿,他不安地轻轻探头进去一看:哈哈,毛泽东正蹲着身子,跟孩子们玩儿上了!
卫士长站在门外,掩着嘴哧哧地笑开了。
二十来分钟了,估计毛泽东休息得差不多了,卫士长便习惯地整整衣服,装出一副严父的架势,走进屋里便朝孩子又是瞪眼又是嚷嚷:“喂!谁让你们到这儿来影响主席工作的?还不走!”
孩子胆怯地站起来看着自己爸爸的样子,十分可怜。
毛泽东见状不干了:“你别把娃儿吓坏了,是我让他们在这儿玩的!”老人家转身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慈祥地说:“娃儿别怕,下次我们再玩,啊,今天就到这里。”
卫士长顺水推舟,带着孩子出了毛泽东的屋子,回到家,他忍不住蹲下身,重重地在两个孩子的脸蛋上亲了两口:“好儿子,好闺女,你们立了一个大功!”
用计之二:“敲竹杠”
在毛泽东面前敲竹杠,大概谁都没有听说过吧?
卫士们告诉我们,他们确实敲过毛泽东的“竹杠”。后来在采访卫士长时,他本人证实了这一点。
“你们不要以为跟毛泽东在一起,一天到晚都必须板着脸,其实相反,只要不是工作时间,毛泽东极爱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说笑笑。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呢,这个时候也可以放开胆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用不着顾忌。”卫士长对我们说。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一贯反对别人给他过生日的。记得在延安毛泽东五十岁生日时,有关领导人提出要给他做寿,当时赞成的人不少,可是毛泽东坚决反对。全国解放后,在他的生日时,也有人曾提出过类似建议,均被毛泽东断然否定,所以后来再也没人提此类事了。每逢他生日时,友好国家的领袖们经常不忘给毛泽东发来贺电或送来礼物为其做寿,像金日成、胡志明、铁托,还有戴高乐等。场面上的兴师动众去掉了,但在小范围,我们这些工作、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的人,依然不忍心忘掉这件事,所以一到12月26日这一天,虽然是就那么几个简单的家常菜,总爱跟毛泽东凑凑热闹,目的无非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即便是这样,毛泽东还是反对,他曾说过:“你们给我一炒几个菜,说上几句祝福的,反倒提醒了我:噢,老天爷又年长了我一岁呀!不过生日么,倒也稀里糊涂活了一年又一年。我看,以后还是不过的好。”
为了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禁止给党的领导人做寿。
1953年,是毛泽东的六十大寿。8月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向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指出“六不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做寿”。自然,他的六十大寿又像五十寿辰时没有搞什么活动。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七十大寿,当时也有人借国家困难期已过去,提出要为他做一次寿,好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福兆。毛泽东还是谢绝了。
他的八十寿辰是1973年。当时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马列主义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纷纷向毛泽东发来贺电、贺信,金日成还派专人送来了寿礼。可在国内,由于毛泽东反对,新闻界连上述消息都没公开宣传和报道过。
由于毛泽东自己不主张,而且有那么几次他在外地巡视期间,正逢12月26日,有人曾做过为他老人家做寿的准备,结果被狠狠地批评过。所以,他的生日大多数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
这一年,毛泽东到南方巡视,他吃住在专列上,值班卫士告诉卫士长,毛泽东这几天又是没日没夜地写啊写的,急得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老头儿这样下去身体非垮不可。要是在中南海,他还能出去散散步,这下好了,干脆一天到晚坐在椅子上不动弹了。”
卫士长觉得事情有些为难,身边又没了“看家武器”——他和叶子龙的小儿小女们以及李讷。走道上,他边踱步边思索着,无意间目光碰上了一张日历表。
“喂,今天是12月26日吧?”卫士长问大家。
“是啊,再过四天又是新年了!”
“有办法了!”卫士长拍拍大家的肩膀,轻轻一挥手,“你们跟我来,还有小姚,你也去。”小姚是女列车员,跟毛泽东很熟。
他们不知道卫士长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跟着他进了毛泽东的那个大包厢。
见毛泽东在埋头批阅文件,卫士长便上前给老人家倒了一杯茶水,然后问:“主席,今天是几号?”
“嗯?”毛泽东抬起头,见卫士们都在他面前站着,还有女列车员。便说:“是几号你们还不知道?”
卫士长笑了:“今天是12月26日,我们当然知道,就怕主席您有意在这一天不提醒我们一下。”
毛泽东眨了眨眼睛,不解地问:“提醒什么,我干吗要提醒?”
卫士长更乐了:“主席,今天是您的生日。这不明摆着,您是有意不想请客。您看,我们几个在您身边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您老人家总得有所表示呀!”
“对,主席,您得表示表示!”卫士们和小姚等一伙年轻人跟着起哄。
毛泽东一看这阵势,便明白了。于是,把手中的文件往桌子上一放,宽厚地一笑:“原来你们是变着法子敲我的竹杠啊!”
“哈哈哈……”西洋镜戳穿,这帮年轻人笑得前仰后合。这个时候,他们尽可“放肆”。
“好吧,今晚又是吃大户。”毛泽东大手一挥,道:“你们快去准备!”
“哎!”卫士们一听,便嘻嘻哈哈地退了出来,有的忙着到厨房吩咐师傅做寿桃、下寿面,有的忙着找酒,吵吵嚷嚷,不亦乐乎。
开饭时间到了,卫士们和小姚姑娘,还有秘书,便在毛泽东的包厢里摆上一张餐桌,端上寿桃、寿面和饭菜,还有几瓶酒。
小姚姑娘给毛泽东和卫士、秘书一一倒满酒。平时包括毛泽东在内,这些人是不喝酒的,而且酒量都极小,今天高兴,大伙儿都端起了酒杯。
卫士长首先提议:“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代表同志们祝主席生日愉快,健康长寿!”
卫士们“刷”的一声自动起立:“祝主席生日愉快,健康长寿!”
面对一片酒杯,毛泽东也举起了手中杯,他微笑地说:“又是一年了,同志们工作辛苦,我祝同志们身体健康!”
“丁当!——”领袖和卫士们的酒杯亲切地碰在了一起,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响声。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卫士长很少有今晚这样的高兴,不知是为毛泽东祝福还是为自己和卫士们又一次让“老头儿”能轻轻松松地休息一大会儿而如此兴奋。本不怎么喝酒的他,此刻豪迈地唱起《洪湖赤卫队》里的一首歌,将满杯的白酒“咕嘟”一下倒进了口里。
“干!会喝的不会喝的,这一杯统统都得干!”卫士长脸红脖子粗地看着空杯示意他手下的卫士们。
“干,是好汉的不留杯中酒!”年轻的卫士们在这种场合谁都不认输,于是,会喝的不会喝的,全都干了杯中酒,连女列车员小姚也受感染地喝下了杯中的葡萄酒。
毛泽东不能喝酒,一喝便红脸。正当小伙子们比高低时,他仅仅将装着红葡萄酒的杯子往嘴唇上沾了一沾。
“不行主席,今天您这一杯应该干掉。”小姚是姑娘,跟毛泽东较起“真儿”来。
“对,主席喝,一定要喝!”卫士们跟着起哄了。
毛泽东带着歉意的微笑,说:“这样吧,咱们定个协议。你们知道我不能喝酒,但我能吃辣椒。我们比吃辣椒和喝酒。辣椒可并不比白酒劲小多少,谁要是不服,那就请吃辣椒!怎么样?”
“哈哈哈,主席耍赖!”卫士们开心地笑了。听毛泽东这么一说,小伙子们和小姚姑娘也就没有话说了,事实上他们也并不想怎样毛泽东,只是想逗逗乐。
毛泽东倒是挺认真的。他看着卫士们一杯杯地畅饮,自己便一把一把地将干煮的辣椒往嘴里塞。
这一晚,卫士们的酒没少喝,毛泽东的辣椒也没少吃。
“今天没事,大家可以多喝,误了事也不怪罪。”有毛泽东这样发话,小伙子们更来劲了。这一喝不要紧,卫士长第一个喝醉了。平时这位对毛泽东忠心耿耿、办事认认真真的卫士长,这一喝醉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到滑稽好笑。
毛泽东呢,看着自己的卫士长又笑又舞的滑稽相,又惊叹又高兴地说:“没想到银桥还是个能歌善舞的多面手哪,平时真让他屈才了!”
卫士们听了,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这一夜,卫士们与毛泽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这一夜,毛泽东的睡眠比平时长了一倍。
用计之三:假戏真唱
毛泽东的卫士个个英俊潇洒,聪明能干,谁见了都会称道。他们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和关照好毛泽东的生活,可真是全心全意,一丝不苟,而且充分显示了年轻人的可爱劲。
“这几个小鬼,鬼得很哪!”陈毅元帅不止一次地这样夸奖他们。“能让主席工作好,休息好,你们鬼一点好!”
说起这帮小伙子们,有时还真够鬼的。
“那都是毛泽东逼出来的!”当谈论起昨天那难忘的岁月时,今天的卫士长李银桥这样对我们说,“毛泽东一生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他的时间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因此,为了保证他老人家能永葆旺盛的精力,有时我们不得不学得鬼些,以便让毛泽东能得到哪怕是几分钟的休息和松弛。目的能够达到,这是我们卫士们最高兴的事。”
卫士们说:平日里,毛泽东最忙的时候,卫士们便是最闲的时候,而这一闲又成了他们最紧张的阶段。因为一旦毛泽东因工作连续几天不得好好休息,卫士们便得千方百计想法子保证让他老人家有适当的劳逸调剂。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一二个年头间,人民共和国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决策,都在等待毛泽东和他的助手们亲自去酝酿、思考、判定、决断。而每逢此时,毛泽东总是忘我忘时地工作,这无疑给卫士们增添了工作的难度。
“再难也得想办法。”党和人民要求卫士们同样得全心全意去照顾自己的领袖。
“有时我们确实感到束手无策。但毕竟我们想出了许多法子,让毛泽东赢得了一点休息。”卫士长说,“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
那是一段举国上下欢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的时光。首都文艺界为中央领导同志安排了很多文艺晚会,出场的是侯宝林、梅兰芳等名家。毛泽东到位于西长安街的长安大戏院看过几场,他老人家特别欣赏侯宝林的相声,夸侯宝林是个“语言大师”。
这天晚上,梅兰芳要出场,毛泽东自然要去的。可是,从前一天下午开始工作到第二天的下午时分,毛泽东忙于开会,批阅文件长达十七八个小时了,我们卫士怕毛泽东身体太累,到时去不了戏场,于是便商议想法让他歇歇。
我正愁着没法子时,只听值班室里的几个卫士在争论着今晚梅兰芳的戏。那时我们这些扛枪杆钻山沟的土包子,过去虽听过梅兰芳唱的戏,但都以为梅兰芳是个女的呢!只听小伙子们这样说:“我看梅兰芳一定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我不信!她肯定是个老太婆了!”现在你们听了一定觉得是个可笑的话题,可当时,我们那些卫士兄弟们真不知道梅兰芳是个男的。因为在延安时,我曾听人议论梅兰芳的事,所以我知道梅兰芳是个怎样的人。当时听了同志们的议论,我忍不住想告诉大家,忽然灵机一动,我想到了一个“假戏真唱”的计谋,以便能让毛泽东在这一天有段换换脑子的时间,于是,我便进屋对大家说:“梅兰芳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去请教主席,怎么样?”
“对,主席是万事通,他准知道。”同志们举手赞同。
“主席正在忙,会不会影响他老人家?”一位新来的卫士担心道。
我说:“没事。”因为我了解:毛泽东最赞赏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爱学习。逢到这类学习上的事去请教、打扰他,他老人家总是十分耐心地给你说个明白。我想今天这个关于“梅兰芳是个什么人”的课题,毛泽东是会非常感兴趣的。
假戏是要真唱的,不然毛泽东会因影响他工作而恼怒的。
“主席,我们有几个问题不清楚,想请您讲讲。”进屋后,我轻声对毛泽东说。
他抬起头,见卫士们都来了,以为有什么重要事呢,便放下手中的文件,问:“什么事呀?”
卫士们一放松,笑了。
“我们都不知道梅兰芳是男的还是女的,想请您说说。”
“噢!”果真,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一看,心里乐了:他又上当了!
“那——你们说呢?”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倒是反问卫士们。
意见还是两种:有的说肯定是女的,有的说是男的。
“我先问问:你们说梅兰芳是男的,有什么根据?”毛泽东问。
一个说“男的”的卫士摸着脑瓜,喃喃地回答:“是听人说的。”
“噢,那就难断正确与否了!没有调查么!”
毛泽东这么一说,几个说是“女的”的卫士以为自己得胜了,便欢呼起来。
“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毛泽东摆摆手,又示意大家坐下,然后他缓缓地说道:“你们都犯了个错误,那就是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研究调查,因此所答的结论或是错误或是片面的。”
其实,梅兰芳是个男的。可为什么有人认为他是女的呢?那是因为听他的唱腔而得出的判断,这错就错在因果关系间没搞对头了。一般情况下,能唱出女腔的应该是女的,可偏偏在中国京剧的戏曲里,唱女腔的却都是些男演员,这又是什么原因?难道过去中国就没有女演员了?不是的,那是因为封建社会的缘故,旧社会男女在一起别说拉拉扯扯不行,就是多看几眼多说几句都被视为不道,所以,京剧初创时期,唱花旦的演员便由男演员来代替了,久而久之,这个传统传了下来。梅兰芳是中国一代名旦,他虽为五尺汉子,却唱得一腔女调,堪称中国一绝。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看表面现象往往会被迷惑;而不经深入调查了解,仅从道听途说得来的材料也是不能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的。所以,现在你们总该明白梅兰芳为什么是男的而不是女的,为什么他身为汉子而不唱男腔唱女腔了!”
“没想到,我一手导演的这出‘假戏’,经毛泽东如此这般充满辩证哲理的话,真的变成了一场真戏。”卫士长感慨而道,“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常常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融化在最普通的事情当中,又常常从最简单的问题中,诱发出最深刻而又普遍的真理来。”
这一出“戏”,前前后后半个多小时,卫士们出来时充满了欢快的充实感,一则他们为毛泽东争取了一段轻松而又有意义的“换脑子”,二则他们从毛泽东这里又上了一堂难忘的课。
毛泽东和卫士之间,就是这般太阳与禾苗的关系:太阳给禾苗以成长的阳光和雨露,而禾苗又给太阳以绿色和硕果。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