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式微的命运或许是不需要拯救


粤语式微的命运或许是不需要拯救

李华新

  今年6,广州市政协针对亚运会软环境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时,在其网站上挂出了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观众希望广州电视台继续沿用粤语播报方式。

  75,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交给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其中一条是:亚运会今年11月要在广州举行,建议在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黄金时段的新闻播音,由粤语改为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办好广州亚运会创造条件。(《中国新闻网》10-07-26)
     敏感的广州市民对于广州电视台改为普通话播音反映比较激烈认为粤语的危机来临了。

现在对于粤语的问题,似乎已经动了广州人是神经,似乎是粤语说得少了,或是不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了,广州就不再广州了,岭南文化就不再岭南了一样,的确粤语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文化范畴的东西,它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表达方式,当广东在一个时期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时候,学习粤语似乎也是一种技能,会说粤语实在也是一种语言的能力。不过现在的粤语式微,那也是广州在文化建设上的落伍有关,或是无关,因为一种语言的式微,在语言的现象中是无法遏制的。也是非你的努力所能阻挡的。

当下,在我们需要以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说,不能说粤语们,或是说,粤语的存在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是当社会以自己的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的时候,语言本身受到冲击也是很自然的,而且当有政协委员提出粤语广播要用普通话取代的时候,那些捍卫粤语的人士,感到这是无法容忍的行为时,这其实是不着如此大动肝火的。粤语没落了,广州人的就会集体失去记忆吗?这也未见的。因为粤语和粤风粤习相关,粤语不在,那么附着其上的文化讯息就会减少,而你可以继续讲你的粤语,但是你同样无法阻止人们要通过普通话来进行语言的交际,既然是已经规定了普通话的国语地位,那么广州人自然也是无法僭越的。

没有了粤语,广州则不广州了,或是说我们现在必须捍卫粤语,不捍卫就不再广州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狭隘的地域观念使然。现在进入中原之地的许多的南方人,在自己的语言交流上是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因为他们即使是当着北方人的面,讲南方家乡的语言,北方人也是一头雾水;这或许也是南方人的一种语言的自负,但是,北方人好像没有这样的自负,因为北方人讲北方的方言,而且语音是以北京话为语音的普通话,在北方交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且北方人的方言,往往不会那么有那么强烈的捍卫意识。不像广州人,一提到一些节目需要讲普通话,就如临大敌,似乎是这样就不是广州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态度不是地域的狭隘是什么呢?

民族的融和和统一,其中的语言也是需要当随时代的,而且一些地域的语言或是习俗被取代或是被同化,被融合进民族统一的语言之中,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什么时候粤语讲得人少了,或是说粤语仅仅局限于粤语地区,也非是天塌下来的感觉。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粤语存亡之争,人为放大了粤语与普通话的矛盾对立,过度解读粤语的存亡去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媒体误导,更是一种伪文化保护主义。


    其实,无论是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粤语”,“粤普之争的背后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恐惧和对本土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有学者认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文化建设差强人意。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北风南吹,粤语及其文化正逐渐退出主流,不再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年轻人不再以说粤语、带港台腔为时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优越感不复存在,这场争论也就应运而生。

   你的经济、文化发展不能在大语境下保持自己的优势,那么被普通话所取代,并不是一种有意而为,而是一种时代发展中语言的发展规律使然。
  在正确看待这场争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方言正面对着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地方传统文化有离人们渐行渐远的趋势,这确实也值得人们深思。
    既然如此,你还一定要对因为该说了普通话就需要捍卫粤语吗?实际上,这样的捍卫是没有用的。广州市民可以继续说您的粤语,但是你不能不走出广州,你可以杂技的地域尽情继续说粤语,但是面对涌入广州的异乡人,你不能阻止人家说普通话,那么。你也不能一定要让人家说粤语。这个道理很简单。  广州的文化建设,也许当从推行普通话开始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