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品约240万吨。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来说,这是一笔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潜力的“金矿”。然而,如何开掘这座“金矿”,却是一个难题。
2003年7月,上海市长宁区供销社主任薛光明通过调查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国首创的“在线收废”模式,实现“网上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并创办了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
从传统的走街串巷摇铃收废,到借助电子商务的在线收废,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迎来一片叫好声。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的发展遭遇了诸多困境。
爆发式增长
2003年,上海新锦华(集团)公司(下称新锦华)的废品收购额只有1亿多元,利润仅为7.6万元;而2007年的废品收购额已达到23.5亿元,利润1008万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销售额也达到了17.7亿元,利润为650万元。
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实现收废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来完成的。”薛光明告诉《上海国资》。现在,他是新锦华的董事长。
目前,新锦华拥有1个网络中心、18个分中心、208个交投站、近2000名从业人员,虚拟网络则由1个网络中心和1个呼叫中心组成。
“在线收废覆盖整个城市,在全国,我们是唯一一家。”薛光明表示。
新锦华对待各区各街道原先的收废“游击队”的办法是,让其和公司结成收废代理关系,这种策略既降低了自己扩大经营的重复成本,又是新锦华扩展业务覆盖范围的捷径。
“网上收废”推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作为国企,好的经验不需要藏着掖着。”薛光明介绍说,目前,全国各省市中除西藏外的各省市都曾派代表前来参观,日本、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外专业机构也前来咨询。
扩张的困境
在新锦华的“在线收废”不断扩大版图之时,其风光背后也面临着不少困境。
虽然新锦华在线收废的销售额每年都堪称可观,但企业的净利润却不多。2009年销售额7亿元,上交利税4200万,最后留下的净利润只有100多万元。
废品加工包括4个环节,回收、加工、交易、连锁,而利润主要来源于加工环节。废品经过分拣、加工后,其价值可提高30%。
新锦华在回收环节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加工环节却举步维艰。
首先是场地问题。对新锦华来说,无论是废品堆放场地还是废品再加工,场地都已成为瓶颈问题。
“场地紧缺,土地成本又高,要落实场地问题,难度很大。”薛光明无奈地说,看着上海产生的废纸一车一车地流向浙江、安徽等地,当地加工厂买下废纸后加工成纸浆,然后再运回上海,卖给上海的造纸厂当原料,“我们只能临渊羡鱼”。
其次是资金。加工体系的后期扩建、交易体系的搭建及运营升级、连锁体系的品牌推广等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新锦华目前的盈利模式仍然是简单的买进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微薄,企业的升级转型缺乏资金。
更进一层,还有体制机制问题。“单一的股权结构已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薛光明表示。目前,新锦华的唯一股东为上海市长宁区供销社,性质为集体资产的长宁区供销,有很重的国企运作痕迹,比如在薪酬机制上和创立在线收废之前没有变化。
受累于其呆板保守的经营机制,新锦华几年前就错失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良机。当时,新锦华在上海市郊看中了一块土地,有意买入扩建场地,但由于机制的保守,这一计划被搁浅。随着上海土地价格的疯涨,新锦华再也无力购买,更别提扩大再生产。
此外,实体收废网点的萎缩也影响到了新锦华。由于上海城区的废品交投站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大部分废品回收点和堆场是由外来拾荒者在桥梁下、河道边、旧厂房、建筑工地内随意搭建而成。随着城区市容整顿清理,原有的不规范的交投站已被全部拆除。
“在208个规范的交投站网点中,有些也随着一些拆迁计划而被‘消灭’。这些站点被拆除后,有的也没有重建,政府往往给予一定的补助后,就不再过问。”新锦华党委副书记章志平对《上海国资》表示。
出路何在
薛光明认为,解决新锦华困境的关键在于,要对企业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激发国企深层次活力。
改制是和新锦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为建立加工体系,公司需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筹措资金,以便选择、购买30至50亩土地,建立废品加工处置中心等。
“改革是新锦华的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下一步,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区域联合参股。这样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升级换代,真正走向市场,进而做大、做强、做响这个品牌。”当前,薛光明正在探索企业改制,也在考虑如何与系统内其他再生资源企业联合起来。
而且,新锦华有其独特的优势来吸引投资,实现股权多元化。
“新锦华拥有的在线平台和一个由上海市政府特批的呼叫短号,这是我们目前最有价值的资源。”章志平透露,有多家看中废品回收再利用的日本、德国等企业,曾频繁接触他们,欲以高价购买他们这2个“品牌”。
“这两项资源我们不会转让。我们已接触了不少投资者,具体方案正在洽谈中。”薛光明说。
“收废行业关系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要对新锦华这样的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完全让企业去承担这样的角色,可能无法承担起来。”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告诉《上海国资》。
汪亮指出,政府一是要拿出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来支持;二是要加大收废网点的铺设;三是可由政府兴办各种废品处理工厂。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都有《废弃物处理法》。上海市废弃物资管理处一位负责人也指出,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尽快出台一个关于废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的法规,与其大都市地位相适应。
“建立稳定的回收体系,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薛光明表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对各省、市、区的回收龙头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植、资金上的优贷、税收上的优惠。
“即使引入民营资本投资,仍然应该争取国家补贴。”荣正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郑培敏对《上海国资》谈道。
“在线收废”遭遇瓶颈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