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事一起观看了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唐山大地震》,该片随在广州是 7月22日才开始上映,但该片早已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热点,大家的疑问和期望主要有两个:
-冯小刚历来以贺岁片的喜剧而著称,首次执导灾难片,能否引爆催泪弹,达到哭戏的效果
-该片投资1.2亿,是华谊兄弟投资最大手笔的电影,票房能否突破《建国大业》的4.6亿,超过5亿,甚至超过1亿美元,为国产电影树立一个新的票房标杆。
从现场的效果来看,第一个疑问变得不是问题,入场时每人派发的一包纸巾均派上了用途,特定的历史背景,逼真的特技场面很快将所有的观众融进了电影,那种骨肉亲情,心灵的挣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演员的逼真表演也是本片值得一赞的特点,特别是徐帆,扮演的李元妮将情绪和演技拿捏得十分到位,真正的收放自如。难怪冯导在唐山首映礼后登台问唐山人:片子中不中?下面巨声回应:中。
第二个疑问还有待验证,不过《唐山大地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首映礼票房突破10万元大关,已经打破去年同一地点播放的《建国大业》7.2万元单片单场票房纪录,随着7月28日祭日的来临,相信该片的票房还会一路走高。
每个观看该片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我而言,唐山地震时只有10岁,还是个小学生,信息的闭塞对很多东西的判断不可能很深刻,但片中从76年到2008年32年的时间跨越,加上各种特定的场景,像毛主席逝世、南下、大学生活、汶川地震等很容易勾起自己的共鸣,地震虽然只有短短的23秒,但带着地震伤痕的唐山人怎样度过接下来的32年,怎样去抚平心中的不断余震方是影片用心良苦所要展示的。
所幸的是,看完之后,心中的温暖比伤痛多,无论是李元妮、还是方登、方达每个人均是非常努力地生活和生存,尽管有的不少挫折,像方登,但生活的轨迹还是积极向上,结局的完美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观,遗憾不多。
贯穿影片的叩问,也是折磨母女32年的心病-“救弟弟还是救姐姐?”在影片一开始就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敲打着观众的心灵,到了汶川地震的时候,又展现了另一位母亲在要孩子生命和孩子大腿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很多的问题并不像我们在平时丽日和风下所思考的一样,没有拖延时间,没有周转空间,没有完美结局,这些心境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撕心裂肺地体验到的,因此,影片中,唐山人成了一个符号,典型的台词是:你不理解唐山人。
30多年后,除了刻满遇难者姓名的哭墙和地震的遗址,地震的痕迹并不多见,但人们内心的伤痕和余震依然永久存在,用亲情、用温暖、用努力也许是疗养这些伤痕的最好办法,我觉得《唐山大地震》选择表现的角度和诠释的道理都非常难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