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晚年人生设计


我的晚年人生设计
 
孙金栋
 
1946年农历3月12日,在苏北农村的黄桥乡下,炮火连天中哇哇坠地,我顺利地来到了人间。
一瞬之间,度过了64个春秋。回首往事,从部队复员到江苏省级机关,从省级机关奉命来到企业,从小兵到不算官的“县太爷”(特大型企业正处级)。2003年,忙忙碌碌了40年后从岗位上内退下来,突然间,年轻的老人变成了无所事事的闲人。
不甘寂寞的我,仗着有点小才气,从过去为他人做嫁衣裳,当文章“枪手”得稿酬,大胆地到网上干起了自己扬名得利的网络时评营生。2003年当年旗开得胜、大获丰收,收到的银两就造就了一个家庭万元户。
因为挡不住的诱惑,2004年回到黄桥家乡,与人合资办起了又苦又累的服装小企业,好好地过了一把“老板瘾”。
孝顺的儿女们,看到我劳累疲惫的样子,极力反对我再去办厂受苦。他们反问我:“你办厂到底为了什么?”是啊,老夫妻二人单退休金就吃不光、花不完,儿孙自有儿孙福,还图什么呢?于是,在工厂红红火火的008年5月,悄悄地关掉了服装厂。
只是对不起热情高涨的工人们。停厂前一天,我瞒着计划停厂的打算,含着泪请工人吃了一次丰盛的散伙饭。隔一天,又逐家逐户谢罪似地对不起、打招呼,一月之内,一分不差地算清了工人所有工资和补贴。喧闹的工厂,充实的生活,昔日的工友,都离我而去。
我又沉思在:晚年怎么办?我完全可以什么事也不干,坐吃退休金,安度晚年到走完人生尽头。但是,人到世间挺不容易。有生物学家说,人是亿万分之一的希望,是拼搏、竞争的结果。本人是无神论者,不相信生死轮回。人死后,只是物质不灭而已,并不存在灵魂再生。晚年人生,不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因此,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是人生现实的抉择。为了活得有秩有序、有滋有味,得好好设计一番。
请网友们且看我的晚年人生设计:
一是年龄设计。估算在75岁至80岁之间,75岁为确保年龄,余生为11年,80岁为争取年龄。依据本人身体属于亚健康,并无致命的疑难疾病,如无意外,应当说可以活到这个年龄,人生70不稀奇嘛。
二是工作设计。以11年生命计算,为留有余地,从2008年起始,计划用9年写作时评5000篇左右,年均550多篇,日均1.5篇。自2008年7月2日起至2010年7月24日止,841天撰写各类时评1143篇,日均1.36篇,执行情况良好。如果,9年能如数完成写作计划,还有两年的休闲时间。之所以定为写作时评,一是本人有40年从事文字工作的基础,有数十年的多岗位工作实践积累,轻车熟路,不要新砌炉灶;二是勤于写作,勤于思考,可以预防老年呆痴病。本人发誓,宁可在键盘上脑溢血归西,不愿成为老年呆痴无知无觉让人待候成为子女的包袱。
三是时间设计。为了只争朝夕,圆满完成工作设计任务,长年坚持有规律地生活秩序:不分春夏秋冬,每天早晨4时左右起床,在浏览主流新闻网站基础上,寻找评论由头,撰写一至两篇时评,发至有关网络、平面媒体,大约耗时3至4 个小时。上午,帮助爱人忙些家务,固定家务有洗衣、家庭卫生,辅助田间劳作。洗衣、整理卫生是本人4年军营、10多年分居单身生活留下的强项。每天下午,只要天气和身体条件许可,就扛着钓竿塘边站,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得点小小收获,以改善人和宠物家猫的生活。
四是消费设计。人到老年,子女均已独立生活、成家立业,无负无担。过去是“省着过”,存完了再用,现在是“自然过”,花好了再存。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保证老年健康为主,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不追求留给子女巨额遗产。延伸到时评写作,图个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误自乐,不为稿费而附和逢迎。一年多来,先后在人民网、央视、天山网、江西文明网等网站开辟了个人时评博客,相对给东湖、红网、新华报业、天府、金羊、南方报业等10多家评论频道投发无稿酬评论,有稿酬评论仅被采用100多篇(次),这点银子补偿不了上网费和电费。管它呢,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已跨入六十又五,是“奔七”的老人了,但生性开朗,网上素有“老顽童”美称。凡平等待我者,不论性别,不分老幼,皆愿交往,网络正是超越传统时空,促进人间广泛交流的好平台。所以,把本人晚年人生设计公开于此,任由读者评头论足,可能对老年人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