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池莉的《来吧孩子》,我感慨良多。儿子已经十一个月了,教育问题也即将摆在眼前,我曾经说过教育是父母艰巨而漫长的使命,虽则儿子还很小,但如何才能把儿子教育的好,我一直很困惑,池莉的成功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鉴,却又不能完全效仿。只能尝试着用爱与宽容的态度,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要让儿子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生活快乐的源泉就是生活本身。池莉用母亲细腻、温柔、理性、真诚的笔触写出了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池莉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细节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因势利导,培养女儿对烹饪、种花、动物、音乐和诗歌的爱好,女儿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乐善好施、富有教养、自理能力很强的好姑娘。小亦池的整个上学过程都是快乐教育,孩子只有在快乐时才能迸发出灵感和创作力。所以从小亦池很小时起,池莉都在用一个母亲的触角敏锐的体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快乐,用一个母亲的耐心和信任坚持小亦池的快乐体验。小亦池在轻松快乐的玩耍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现在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希冀,承载了太大的压力。本身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却被大量的家庭作业,辅导班占据了。西方教育则认为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证他的学习,请不要游戏到太晚,更不得学习到太晚,如果因为做功课到太晚,则被视为无法理解的愚蠢。中国的教育体制迫使孩子要加班加点的学习,挑灯夜战才堪称楷模,可是在西方人看来这又是何等的愚蠢!
池莉告诉我们,在一个母亲的眼光里,永远赏识自己的孩子。让自己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尽情地与之嬉戏玩耍,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地发展,在玩耍中领悟真谛:轻松快乐地学,循序渐进地学习生存发展和适应社会的本领。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不懂教育的家长。孩子永远是对的,如果孩子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当然,如果孩子有错,那父母则错的更多。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也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要以一个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孩子,鼓励孩子,赞美孩子。池莉对女儿的成长没有任何一点功利的追求和希冀,她说“只有一点,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是全天下做母亲的都拥有的无私的情感!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母亲的唯恐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唯恐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正如池莉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无数次,我凝视着女儿,凝视这充沛又娇弱的小生命,我生怕自己没有尽到力量,又生怕自己用错了力量!如何宽严适度,如何慈爱却又是非鲜明并坚定不移,如何鼓励个人爱好而又绝不放纵,如何在帮助她、爱护她、安抚她和支持她的同时,以注意锻炼她、纠正她,约束她不能让她养成称王称霸的习惯。”
池莉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却不能照搬全抄,我们只能把它当做航行的风向标,在孩子偏离航道时及时给予引导。在教育儿子的道路上,我会尽量给孩子创造快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让他时刻感受到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