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圈大了


看到郎教授这篇名为《谁打破了日本品质和中国廉价的神话》的文章,冒出一个设想:若把美国和中国比作围棋博弈的两方,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和对前苏联、日本相似的态度,那么在策略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政策方面,是希望永久牵制中国,这个阴谋算得上是大阴谋。这步棋的布点可就圈大了!

从郎教授文中所称的美国用20年来对付日本,那么按照这个进度,中国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博弈会显得较为关键。如郎教授所言,中国目前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还不如日本。倘若美国也借助舆论导向来打击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质量,那么中国企业不是更加狼狈?有一点可以放心,这种对中国企业的质量讨伐战,或许不会像对付日本丰田汽车那样疯狂,但也不排除像揪“霸王”一样,制造新闻看点,批斗一场。

郎教授对美国的“阴谋论”怀疑一直没有停止,这是对国人的一种警惕。同时,有一本书名为《三井帝国在行动》的日本“阴谋论”,也让国人耳熟。一个是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论,一个是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论。如此来看,日本既然被美国“潜伏”,那么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论,也可以间接转化为美国与中国的较量。在研究日本威胁论的同时,或许更应该将目光聚焦美国。虽然,日美双方都在对中国布局,但是,日本布局的结果会不会成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值得细细思索。但不管怎么说,具备战略性布局的智慧,对中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即为“反潜伏”。

从中国经济角度,如何确保中国把握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借助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经济造成的挫伤,从源头上谋局“反潜伏”,这点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总结过去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失意迫在眉睫。在之前的经济较量过程中,中国企业有很多是被国际买家玩了一把,诸如多晶硅战争的失利;其次,把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做硬,让企业放弃对中国政府税收补贴的优惠,培养企业靠产品技术创新和效率创新来赢得市场的能力,这对抵制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反倾销政策,或许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别惯坏了自己的孩子,到最后变成被别人进攻的把柄和口实;最后,中国企业在集约联动,并肩作战方面,应该谦虚的向国外日美企业学习,不是为了自家多吃一块肉,而变成“狗咬狗”的事情,最后让别人笑话。最近曝光涉嫌接受美国CCI行贿企业名录中,出现的若干中国国企的身影,让人不寒而栗,为小利而引狼入室,这必然成为对手潜伏的最佳时机。

杞人忧天,是个笑话,但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当下,有郎教授之辈的“杞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起码让我们清醒地看到,看似平稳的江面,其实在酝酿着一股恶浪,一旦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船翻人亡。

对中国许多企业的企业家而言,必须尽快觉醒。目前的环境,绝不是“逃亡”的时刻(部分中国精英阶层和富商纷纷选择移民海外,企图保个体私利),这显然是一种错上加错的行为。逃避以求安全的作法,未必是最佳的抉择。逃避出去,现在看上去是因为“避难岛”(移民国)看重其个人财富,一旦在个人财富被充分吸纳以后,还会不会对这些移民一视同仁,这确实是个未知数。

要在一场蓄势持久的“阴谋”下,赢得博弈最后的胜利,除了把棋子谋划的更胜一筹外,圈一个更大的“阴谋”给对手,这才是中国人历史智慧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