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裸死失实,新《红楼梦》对原著有失敬畏


     我今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中,点评了新版《红楼梦》,对名著改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37分报道,新版《红楼梦》已于6月底在青岛、温州、上海、南京等地方频道陆续开播。与同样在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名著改编作品—新版《三国》的命运不同,后者迎来的是鲜花与掌声,而新版《红楼梦》面临的却是“雷”声一片。有抨击新版《红楼梦》选角不当,人物造型不真实、不美的,有戏言电视剧拍的像聊斋、像鬼片儿的,更有网友恶搞说:黛玉裸体之死的场景很像名画《马拉之死》。

    那么名著改编到底应该怎样改?哪些是必须遵循的?哪些又是需要规避的?中国之声连线文化学者裴钰了解相关情况。
 

  主持人:您看新版《红楼梦》了吗?

  裴钰:已经看了。

 

  主持人:感觉怎么样?

  裴钰:首先,对历史文学名著的翻拍态度有失敬畏。比如,林黛玉的裸死。原文是说李纨嘱咐紫鹃要为黛玉准备很好的衣服(寿衣)。在中国古人的习俗看来,如果人去世后不穿很好的衣服

(寿衣),可以说是“精着来光着去”,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这并不是说黛玉是赤身裸体而死的。

    原著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世界公认《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生活作品,离观众距离很近,生活感很强。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就会觉得虚无缥渺。而新版《红楼梦》显然颠覆了现实主义的基调,比如它的额妆,本来就是舞台妆,非得放到生活人物中去,这就错了。你走魔幻主义和情色的道路,所以,网友认为是聊斋,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在这里。

 

 

  主持人:《红楼梦》并是像梦境一样。有人说新《红楼梦》选角不当,我觉得不是选角不当,而是所有演员在诠释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时候特别轻薄。您觉不觉得有诠释不到位的感觉?

  裴钰:这就是电视剧产业化过程。新版《红楼梦》拍摄很快,不可能像87版《红楼梦》用那么长时间,必然会有粗制滥造的地方。演员当然是尽最大努力了,但毕竟有跨越不了的客观局限,这是能够理解的。

 

  主持人:很多对于名著的改编越来越戏剧化,越来越戏说化。对名著的改编,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文化态度?

  裴钰:尊重名著的创作基调。

  主持人:忠实于原著?

  裴钰:对。忠实于原著的创作主线,创作基调。比如,《红楼梦》是现实主义,《三国演义》是权谋,《西游记》带有神话色彩。遵循好这个主线就行,不要违背它。名著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关注就是因为它的主线被中华民族认可了。新版《红楼梦》背离主线,发生很多可笑、雷人的事件。文化态度要定位,大原则不要动,几百年定下来的,有充分的市场。

  主持人:只是需要通过艺术作品再次印证,而维护原本的文化精神。

  裴钰:对。原著地位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