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爱亦恨上投摩根
达·芬奇的《最后代晚餐》是稍微认识几个文字如我者也知道的,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世人大多这样评价它:“画家对画面中的人物之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但事实上,人们真正对它的深刻印象来自耶稣和犹大两个人物,而对画中的其他11个门徒则闻之甚少。事实上,闻之更少的还有一则画中背后的故事。原来,达·芬奇画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现实中模特的原形的。最后上画的人物是贪婪、伪善、冷酷、无情的为了30枚银币而背叛耶稣的犹大。犹大的原形是达·芬奇颇费周折在罗马的土牢里发现的,经过罗马国王的许可着位死刑犯被押到米兰做模特。几个月之后,画作完成了,达·芬奇对卫兵说,“我画完了,你可以把囚犯带走了。”就在这时,死刑犯突然冲向达·芬奇哭着喊道,“达·芬奇先生,你看着我,你真的认不出我是谁了吗?!”“不!在士兵把年从土牢里带出来之前,我从未见过你。千真万确!”达·芬奇仔细端详后肯定地说。听了达·芬奇的回答,死刑犯仰天长叹:“噢,上帝,我真有那么堕落吗?你再看看我,我就是七年前给你做耶稣画像模特的那个人啊。”
人是有两面性的;准确地说是有多面性的。人对人的认识也是有两面性的;准确地说是有多面性的。
我在自中国大陆有开放式基金以来就关注一些基金公司。而成立于2004年5月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是我的偏爱。我在我的博http://afxcafxc.blog.sohu.com/中多次提到,在理财讲座和与友人聊天中也曾力荐过。在我心目中,她确实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在我的基金投资理念里面,一直强调公司重于基金,而在公司挑选理念里面,我对几个关键词的排序是:诚信、服务、产品。在具备这些条件之后,我偏好外资参与的公司。在我当时看来,上投摩根基本具备。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上投优势和阿尔法基金多次获得明星基金、金牛等奖项。备受市场追捧。2007年10月15日,QDII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首日认购资金规模达到1162亿元,成为当时中国基金业最大的首发认购资金规模,不但令投资者乍舌也令业内人士惊讶。可那以后我也亲见了上投摩根的风风雨雨。包括被指为“宫心计”引出的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吕俊离职事件;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基金经理唐健老鼠仓事件;孙延群不幸逝世;最后还有基金界“一姐”总经理王鸿嫔的突然卸任。我不知道,这些事情对上投摩根有些什么深远影响。虽然,它之后还是陆陆续续获得一些奖项,但大多是借了“昔日光环”,而2009年、2010年当年的表现确实乏善可陈,而且多少有点落伍的意味。公司丢了一些面子,我也有点无奈。说内心话,我有时真的有种“恨”的隐痛,的就到底“恨”什么,却终究说不出来。
但凭良心话,在我心底,我对上投摩根多少还有些许寄托。首先,公司的网站真的没什么可挑剔的;“热点聚焦”、“信息披露”、“市场观点”、“理财规划”以及“亲子定投”、“组合套餐推荐”等等栏目在同类网站中会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它的客服真的很出色,这从它给你的一封封邮件和生日短信中都可以得到一些佐证。而一直以来,我对上投摩根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摩根基金大学”还有总经理博客,我觉得这是基金公司对普通投资者的一大贡献。我曾经经常看前总经理王鸿嫔女士的博客,不但佩服它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更让我称道的是,它在一篇博中写过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投资者有时就像孩子,你告诉他水烫,可他偏要去试试,直到烫到了才会罢休。”可以说,这段话对我的写博理念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我在被评为“浙江省财贸工会特色品牌服务员”的材料题目就是《我是怎么做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也许是公司文化使然,“摩根基金大学”就是这么一个投资者教育平台。它的一系列理财知识普及活动,帮助着你了解集餐在家庭理财中的作用,而它经常关注的投资风险提示在业内更是难能可贵。在最近由中国信息协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两大国家级协会共同主办的第5届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活动中,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获颁“中国最佳服务特色奖”,正是主办方对公司文化特色的一个肯定。从这个角度说,我恨不起它,反而还是爱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