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储粮推高小麦价格叫好!


  今天《新民网》一篇题为《官方调研报告称中储粮对推高小麦价格负有责任》的文章披露,该报告对推高小麦价格的多种因素做了全面分析,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以武断地说,这个调查的出发点就是极为荒唐的。

  按照该文介绍,6月底安徽、山东等地小麦收购价格,同比上涨约10%,首次冲破每斤1元大关,远远高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6月初联合发布的《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的政策收购价。

  一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小麦“每斤1元”的价格究竟是高还是低?30年的经济发展,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上涨了至少50倍,物价涨幅虽然也不小,但粮价的涨幅却明显偏低。

  30年前,买1斤小青菜还不需要1角钱,现在涨到1块多了,上涨了十几倍;而猪肉、笨鸡蛋等,涨价也在十倍以上。其他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大致是:鱼类上涨20倍;海鲜上涨75倍;食品价格综合上涨了18到20倍。此外,房价上涨了十几倍,房租上涨了100倍;公交车票上涨了20倍;教育经费上涨了100倍;医疗费用上涨了100倍。

  而大米、面粉等主粮,在这30年里涨价幅度却是最小的。30年前,一斤面粉的统销价格虽然只有0.17元,但必须要凭粮票供应,而黑市上的价格实际上是0.30元以上,但目前的价格也就是1.5元,仅上涨4倍。

  因此,这样的小麦价格,就应该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从市场来看目前小麦价格是高还是低?

  据两年前《新华网》发布的一篇题为《境内外差价悬殊致中国形成粮食走私产业链》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平均价格是国内价格的3倍,一般大米的价格是国内价格的5至8倍,优质大米是国内价格的10倍。

  这样的小麦价格,理所当然应该大幅度提高。也正因为有着如此之巨的利差,才导致中国粮食向境外走私十分猖獗。

  有人会说,粮价的大幅度提高,会让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但笔者以为,对于这些家庭,完全可以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加大困难群体的财政补贴,还可以直接调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加入世贸已经多年了,可依然刻意打压粮价,令人遗憾。国家所谓的“保护价”,实质上是在延续计划经济年代的“剪刀差”政策,不惜继续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稳定城市。国家不允许粮食随便出口,农民的粮食就只能在国内销售,国家定出什么样的价格,农民也就只能卖什么样的价格。此次中储粮率先打破价格坚冰,愿意将自己的利润让一部分给农民,愿意以略高于“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小麦,却要遭到管理机关调查,甚至要遭受处罚,这和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格格不入。

  可如此长时间的打压小麦价格,必然“谷贱伤农”,早晚会导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最终必将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储粮的做法,不但不该遭处罚,还应该得到国家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