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中庸 第二讲:性命道教 修为总纲


 体会中庸  第二讲:性命道教修为总纲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真理总是最简单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本书中的“程子提示”。程子,即宋代理学家程颐,这一段是他对学习《中庸》所给出的一个纲领。我们简单来作个介绍。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意思就是离开了中,就会陷入邪道;离开了庸,就会陷入不安定、不安宁的状态。所以说中庸之道,正是儒家修养的核心,是代代递相传授的心法。

今年国庆节前,我应邀前往湖南长沙参加一位大和尚的升座仪式。在众多前来观礼的宾客中,有一位号称香港最顶尖的风水大师,他身边跟着一个徒弟,年过五十,在他门下学习已有八年了,估摸着此人在这几年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做提包包、端茶送水等杂务。其实在以前,要学点真本事可是很艰难的,不知要磕好多头,要给好多供养。那时候是学生要考察老师三年,然后老师再考察学生三年,如果彼此都满意,才行拜师之礼。这时就已经有六年了,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都不会传什么真正的功夫,要知道如果传了,就意味着老师的生意就会被徒弟分一杯羹去。所以说,真正的心法是很难学到的,绝非易为之事。

因此,对于心法,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古代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一代一代相传下来,靠的是什么?就是心法。在佛教、道教,或其他一些特别强调传承的派别中,徒弟都需要终身跟随师父,然后因缘际会之时,师父可能才会将心法传出来。儒家则有所不同,因为儒家圣贤要将这套理论放之四海,要成为天下之准则,要教化世人,就不可能束之高阁、藏之名山,所以要将他的心法公之于众。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子思是孔夫子的孙儿,他怕“中庸”这个心法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传,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异化,所以将其著成书,并传于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这里就强调了《中庸》的崇高地位。首先,中庸是心法;其次,这本书的内容是始于一理。其实,真理总是最简单的,越说越复杂的,反而往往不是真理。这个真理,就如同我们谈“中”一样。中,就是我们精神本身现在的工作状态。这个状态在学历史,那就在历史上;在学自然科学,那就在自然科学上。放在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就都被涵容在里面了。

我们人类的一切,有哪一样能离开我们的心呢?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声光电气、原子弹、分子化学、基因遗传等等,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这一切在一万年前的地球上有没有呢?十万年以前在地球上又有没有呢?没有嘛!但是为什么现在又有了呢?人创造出来的嘛!那人又凭借什么创造这一切呢?凭借人心,凭借精神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一点。文中说“始言一理”,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就是我们的这个心。离开了这一点,就什么都谈不上。

 

棋盘与棋局

 

这本书是“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我们前面谈了如言一理,下面再来看看什么是“中散为万事”。

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是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把自己守住。早晨起来,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一天的工作、生活也是如此。现在的人越来越多了,工作分类也越来越细了,以前是三百六十行,现在可能三万六千行都不止。散为万事,即一为万、万为一。我们要明白一和万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将其放在哲学上去考虑。在哲学上考虑本身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要知道哲学依然是人心的产物,只是思维的一个层面而已,只是思维的内容而已。我们这个心,却是无所不能,它接触什么就是什么。

以前我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    比喻我们的精神状态:在一个黑漆漆的房间里面,放置了很多东西,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就如同一个手电筒一样,照到哪里,哪里就清楚明白。当然,我们的注意力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点上。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A点开始模糊,B点就开始清晰;再移到C点时,B点开始模糊,C点则开始清晰了。这时,我们通过记忆将A、B、C三点串联起来,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精神的轨迹,成了我们文化的财富。久而久之,汇集起来就成了宝藏。

其实,这就是一和万的关系。一,即永恒不变。宇宙是一个恒量,是一,不管宇宙怎样变来变去,亿万年前如何如何,亿万年后又如何如何,宇宙的总量动都不动,本体宇宙始终是不动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现象宇宙可是变化无穷,日新月异的。同样,我们的心和外物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外物如何多,如何千变万化,但我们的心动都没动。如同下棋,棋局可以无穷无尽地变,棋子可以无穷无尽地动,但是棋盘呢?一动也没动。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散为万事”。不仅要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关键要归纳在我们精神的运动层面上加以把握。如果离开了我们自己的精神运动,被动地在哲学上进行思考,那将只是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就失去了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掩盖了我们心的最伟大、最闪光之处——创造力。这种力量在不断地给我们创造新的认识空间和它自己的感受空间。

下一句“末复合为一理”,就是说我们的心要能收能放,能放能收。有的人“散为万事”了,放出去了,但是收不回来;有的人日理万机,累得要死,却如同歧途亡羊一样,找不到方向。所以心性修养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从“始言一理”的状态“散为万事”,还要能一口吞尽,回归于本心,也就是复合为一理。

 

正以治国,奇以用兵

 

我们再来看“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什么是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统称之为六合。“放之则弥六合”,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散为万事”嘛!万事就在六合之中,六合就表现为万事万物。

“卷之则退藏於密”,这里的“退藏於密”,是出自于《易经》系辞,其实也就是“末复合为一理”的意思。比如我们白天再如何忙忙碌碌,但是到了晚上,总还是要睡觉嘛。如果晚上都还在开足马力地去工作或者玩乐,人就会受不了的。

前不久,全国的人都在关注“神六”上天的事。那段时间里,我自己心里既为参予这项事业的人们感到佩服,也对他们感到骄傲,。那些科学家、工作人员以及媒体的记者们,可是连续数天数夜都未合眼啊!但是,无论他们再如何兴奋,整个事情结束以后,肯定还是要饱饱地睡上一觉的。这个是必须的,因为“末复合为一理”嘛!

我们常常说动静要得宜。放是动,收是静。我们如何在一动一静之中,去体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的这种境界?对于此,我们很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没有留意。

那些经常被媒体曝光的人,不论他们在任何地方,在做什么,都会有各种“长枪短炮”盯着,周围的人也随时在观察着他们,以致于自己没有了私人的空间,总幻想着自己能够“退藏於密”。所以我们平常工作时,就要有“退藏於密”的能耐,并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特别是公务员,有保密责任的人,更要注意这点。其实,就是现在搞企业、搞公司的,同样还是要有“退藏於密”的警惕性,要养成这样一种工作和生活的习惯。以前我们读《毛主席语录》,里面就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哈哈,政策是公开的嘛,要“放之则弥六合”,而策略则是需要保密,即“卷之则退藏於密”。所以兵法上说,“正以治国,奇以用兵”、又说“兵者,诡道也”。既然是诡道,那肯定就需要“退藏於密”,不轻易对人言。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也就是说要讲阴阳之道。我们这里讲中庸,并不是说要像东郭先生、孔乙己那样鹦鹉学舌、邯郸学步、搞教条主义,而是要告诉大家,在涉及到这样的修养层面时,会有很多非常高明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发掘、认识、体会和把控。它会教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退藏於密”是很重要的。感情上需要退藏於密,经济上需要退藏於密,权利上需要退藏於密,信息上需要退藏於密,这样自己才能有安全感。反之,如果将自己的一切彻底透明,大白于天下,让别人一览无余,一方面由于没有了神秘而失去了新鲜感,同时也会让竞争对手找到击败自己的机会。

 

玩转圣人之道

 

对于“中庸”,我们该怎样看、怎样感觉?当你细加咀嚼时,自然会有“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的感觉。“中庸”的确了不得,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陈旧的、迂腐的精神状态。我们通过后面的学习,就会发现越学越有趣。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对于《中庸》这本书,我们首先要善读。有些人说,十几岁看《三国》是一个味道,到了二三十岁看《三国》又是一个味道,五六十岁看《三国》味道又大大的不一样,依此类推,每一次翻开来年,感觉都不一样。读《红楼梦》也是如此,年龄上的区别、阅读角度的不同,感觉也会不一样。从文学的角度、道家的角度,亦或是佛家的角度,或者按照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玩索而有得焉”。玩,什么是玩?《易经》有云“观其象而玩其辞”,玩就要玩得熟悉,就要玩得转。这并非是落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游戏的层面上,而是要身心投入才称得上是玩。身心不投入不叫玩,那是被动的、心不在焉的,那也是玩不起来的。索,就是说要在自然之道中,在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宝贵思想中去追寻,去求索。屈原不是说过“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样令大家感动的话吗?通过这种“玩”,这种“索”,才谈得上“有得”,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极高明”。

学修圣人之道,也是要有玩的心态,这样才可能真正学好,真正有所得而又不执著于所得。真正对中庸之道“玩索”得熟络的人,在他的人生的路途上,自然也就能比别人走得高明一些。他平常的日子、社会圈子、个人能耐等,就是与众不同。反之就会很窝囊,走到哪儿都受气,走到哪儿都出丑,走到哪儿都背时。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中庸之道,使自己的人生高明起来。

“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你只要把中庸的真谛把握住了,借用佛教的话来说,你就是得智慧、得解脱、得自由了。以此为基,你将终身受用不尽,且不会因你用了而减少,相反它会随着你的使用、随着你熟练的程度,越加地运用自如,只增不减。

 

一半天使,一半野兽

通过对以上程颐所撰的中庸纲领的学习,我们可以粗略地品尝一下《中庸》的味道。毕竟,这还只是程夫子画了一个饼让大家看看、闻闻而已,还不能充饥。下面我们才将进入正文的精彩部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一段是整个《中庸》的核心,要是铺张开来讲的话,可能十天半月都讲不完。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可是有先例的。宋明时代有些书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一句,几年都没讲完。那些老夫子们先讲什么是天,再讲什么是命,然后讲什么是性,还要讲什么是道,等等。总之,这个题目太大太大,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

到了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出现,就有了自然科学定义下的天。现代人可以把它认为是纯自然的、自然万象、宇宙万象、宇宙规律等等。但是古人则不这样看。古人所说的天,不纯粹是自然,也不纯粹是指自然性。古人的天是指天人合一!否则怎么会有性、命之说?古代的性命学说,它是把天道和人道一以贯之的。

《易经》云:“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所以,中国传统中的天,一方面有自然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和精神的属性。在这里,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这样进而才能谈得上“天命”,然后才能谈得上“之谓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性,或刚或柔、或善或恶……在万事万物之中,这种禀性就更多更多了:糖是甜的、盐是咸的、醋是酸的、老虎要吃肉、牛羊要吃草、猪什么都吃。谚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也有“龙生九子,九子不同”的说法。《易经》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它是说人与万事万物都是各禀天命,即上天赋予人和万事万物各自的性能。

“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要从哲学上去谈,那是谈不清楚的,既可以这样谈也可以这样谈。我们只需就事论事,就人论人,最好就是对自己而言。老子《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我们就先学会自知。我的禀性如何?首先要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分析,通过对自我的解剖、分析,达到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

“性”在中国思想史里面,不管是儒家,还是佛教,或是道教,它都是非常庞大的精神领域。这个精神领域与天道等同,天的概念、范围有多大,性的概念、范围也就有多大。每一个人,按西方的说法就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为什么是天使?举例说明可以说出一、二、三、四……甚至上百上千条证据;然而同样的,人为什么是野兽?也可以举出上百上千条证据来加以说明。所以人性极其的复杂。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具有社会性的天罗地网,基于此,人性不也是极其复杂庞大的吗?

我们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千变万化,有的人今天很刚强,明天可能就很脆弱;今天很大方,明天则很小气;今天对某人非常的信任,然而到了明天就对此人充满了怀疑;有时看到一个人很闪光,有时看到这个人则很窝囊……并不是说此人如何闪光或窝囊,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其实这一切都在这个人的禀性之内。

 

到都江堰去捡石头

 

借用佛教唯识学的理论,玄奘大师在翻译印度的唯识学时,就把我们人的这个精神从八识的层面上展开,眼、耳、鼻、舌、身且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眼指视觉,耳指听觉,鼻指嗅觉,舌指味觉,身指触觉,思维是认识思考的理性能力。此外还有情感能力、意志能力,所有这一切归结到第八识——阿赖耶识。玄奘大师归结了这么一条,阿赖耶识是“能藏、智藏、执藏”,即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把宇宙人生等等所有一切的信息,全部都涵容于其中,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好好坏坏、贫贱富贵、顺顺逆逆等等,所有的内容全部都蕴藏于第八识中,然后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还有外部因缘的转换,从而一样一样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异熟识”。

异熟是什么呢?就好像春天的时候哪些植物可以成熟,夏天的时候哪些植物可以成熟,秋天的时候哪些植物可以成熟,冬天的时候又是哪些植物可以成熟。作为人类,《黄帝内经》中说“男十六,女十四,天癸至”,即性生理开始成熟。但是现在,由于环境的污染以及各种化学食物添加剂的滥用,打破了人类本身原有的成长规律,有些女孩子八九岁就有性成熟现象,可以说这是搅乱了天行后所出现的麻烦。

总之,“性“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万物无不有性。人禀天地之灵气,但在禀天地之灵气的同时,也禀受了天地之浊气。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说出了一段“正邪两赋而来”的高论:“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还说禀承正气的如尧舜,秉承邪气的如王莽、曹操等。佛教说“一切总持”,即一切一切你无不具备。用现在“一即万,万即一”的哲学观念,用现在的生物发展史、宇宙发展史来说,我们身上这一百多斤,它的物质构成主要是氮氢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这些都和天体的演化密切相关,都带着无穷的宇宙信息,然后进入我们的体内。有些人喜欢文物,说这件不错,是商代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则开玩笑地说,你到都江堰随处捡块石头,可能都是上千万年的,时间更加久远。

再比如说一个铁原子,铁又是从哪里来的,太阳不行,因为它主要由氢氦构成,有科学论证说是超新星爆炸而来的,那是一个十多倍于太阳体积的超大质量的恒星,它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化工厂和原子加工厂,只有它才能产生出铁、钙等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最后这个超新星爆炸,所有的物质元素向外扩散,其中一部分到达了太阳系,再其中的一部分凝聚下来到了我们脚下的地球上,然后又通过几千万年的生物演化,到了我们身上。

所以从物质形态上说,我们这个生命体上的元素,就有和宇宙同等时间的这么一种概念。按我们地球的发展史来讲,从出现第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开始演变到现在,这些信息都储存在我们这个肉体里面,也同样储存在我们的精神里面,可以说我们也和宇宙同等。

 

桌子里藏着整个宇宙

 

以前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时与和尚们摆龙门阵,在聊“华严宗”的道理时,就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我说这张桌子里面就包含了宇宙的全部内容。为什么呢?桌子的材料是木头,木头取自于树木,树木生长在某一处山上,白天的时候吸收阳光,晚上吸收宇宙的星光,同样还是有感应的。其根呢?在地下吸收各种各样的元素,某天一位木匠携着锯子或斧头将其砍了。这位木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又是吃的什么东西呢?他用的锯子或斧头又是从哪个铁匠铺里买来的呢?那个铁匠铺中的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呵!这关系一推衍展开,这种因缘就无穷无尽,遍布虚空了。

作为我们人也是如此,因缘同样是无穷无尽,遍布虚空。所以说“天命”绝对不是一个小范围,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我们的能量那么少,即使感觉有也无法释放出来?这一点确实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无法实现的。就像用电脑上互联网,互联网上什么都有,但电脑的显示窗口只有一个,你的鼠标按在什么地方,那个网页才随之出来。这就是我们当下一念在时空中的唯一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自己的全部内容,就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之中,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个魔术师,才能把我们本身丰富的性能展现出来。

当我们看到“天命之谓性”,就应该想到我们本身生命的丰富性。这个丰富性是万,等会儿我们还要讲到“归一”,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不要只是狭隘地看到或背会这么几个字,对此一定要有所感觉、要有亲切的体会。

既然我们这个“性”如此浩瀚,如此复杂,那又该如何把它统一起来呢?《庄子》中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非常值得大家去体会玩味。其中说人用两条腿走路,前后交替很协调,似乎要做到并不麻烦;牛羊马有四条腿,不管是走还是跑,也很协调,要做到好像也不是很麻烦;但是蜈蚣、千足虫,有上百上千条腿,依然能协调运作,那又是怎么指挥的呢?如果要让我们人来同时控制上百上千条腿走路,恐怕就真要抓耳挠腮,没有办法了。另外蛇没有脚,却能如草上飞一般运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庄子就说,在这一切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冥冥中的主宰,可以将这一切管理起来,统一起来。但这个主宰又是什么呢?

 

你能命令自己长漂亮点吗

 

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归结到自身,就会发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都有各自的功能、各自的作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系统之间,既不吵架也不扯筋。当然,也有吵架的时候,那肯定就是有病了,必须到医院作检查了。

一个健康的人,感觉到有些饿了,准备找一家餐馆吃饭。吃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是吃火锅还是吃炒菜,是吃中餐还是吃西餐,是吃川菜还是吃粤菜等等,都可以由自己选择。但是不管吃什么,当食物进入肚皮以后,你就不再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比如说肠胃如何运动、如何消化,你就无法控制;当食物消化吸收以后,营养如何分布也不是你所能说了算。现在美容院生意好得很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女士们总想让自己漂亮一点、美丽一点。那为什么不对自己下命令,让自己变得更漂亮一点呢?又何必要到美容院去花那些冤枉钱、去受挨刀的痛苦呢?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自己是无法控制的。冥冥之中,就有那么一个东西把你生命中的一切都统一管理起来了。

人的性格复杂多变,什么样的内容都有,那又是谁在背后将天使、魔鬼等等这一切都控制起来了呢?

在《中庸》中就说得比较简单,“率性之谓道”嘛!就是有一个力量在我们生命之中、精神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使我们的精神内容、生命的各个部分步调整齐、全心全意地为这个有机体服务。那么,这个总的统帅是什么呢?这里就说是“道”!

这个“道”,说复杂也的确非常复杂。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时,讲了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时非常多,那的确是非常庞杂,很难讲清楚的。但同时呢,这个“道”又很简单。《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有阴阳,只要我们在万事万物之中,把最大的公约数找到,就把这个“道“找到了。这个最大的公约数,在《易经》里就是“阴阳”两个字。阴阳是一体的,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他们彼此之间是和合的,即阴阳和合。

所以,我们应该从“道”的角度认认真真地反省一下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然,生老病死是人的性,谁都不可能出离于此。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喜怒哀乐等等,都是性。但是,是谁在背后主宰呢?这里说是“道”,儒家的“道”和道家老庄的“道”还是有所不同的。这里的“道”主要是在讲社会之道,讲做人之道。

以前我讲课时就说过,儒家着重于人的社会性,道家着重于人的自然性,佛教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就要突出社会性这个重点。那么,对于“率性之谓道”,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里面包含有老庄自然之道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其重点还是要落在社会性上。儒家学说毕竟是入世之道,什么是入世?就是指投身于社会之中。

 

什么是成人教育

 

说到社会性,就要遵循社会的基本原则。现在谁敢在外面随便杀人放火啊?尽管有人有这样的动机或意图,有时候脾气一上来,脑子里面就会打点妄想:银行里那么多钱,是不是去背两捆花花;这人和我有矛盾,是不是弄把枪或者刀把他解决了……但是实际去运作,也就不敢了。为什么不敢呢?因为这事干不得,是要犯法的,要被抓进监狱,甚至被枪毙的。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自有其“道”把你管着。你立身社会,也就要遵守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这些人事之道,不能胡作非为。孔子说“非礼毋言,非礼毋听,非礼毋视,非礼毋动”,就让你为人处事要规矩一些。这也就是“率性之谓道”的具体表现。不能吃的不吃,不能拿的不拿,不能摸的不摸,不能看的不看……为什么不吃不拿不摸不看呢?因为王法犯不得。这是大家都必须尊崇和遵守的社会公理和社会公德,是它统率我们、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了这样的规范,社会才是社会,我们的生活才能进入有序的状态。否则,大家都像自然界弱肉强食一样,随意杀人放火,烧杀抢掠,那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不成其为社会了。你看动物世界里,蚂蚁窝、蜂窝都是很有序的,人类社会也应该如此。为什么要有序?就是因为有王道在!

 “修道之谓教”,虽然有社会有王法、王道,但并不等于每一个人都能自觉于此,规范于此。所以,一个人从小到老就要不断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以前称之为“教化”。

我个人认为现在用“教育”这两个字来表达“教”并不完全准确,应该用“教化”才能真正表现出“教”的力量。因为这个“育”字,培育、哺育,感觉上主要是针对小孩子,如果是对未成年人,还可以用“教育”这两个字。但是“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化人、变化,化是指质的变化,通过教进而达到化。从一般的俗人变成圣贤,这是教化的力量。所以教化的层次就远远高于教育。

教,要落实在个人心性的修养之上,要有修道的感觉。记得二十年前,全国准备推行成人教育,当时成都在铁二局开研讨会,我也跑去凑热闹,并发了点杂音。我说你们所说的成人教育,不外乎就是成年人的技能教育,就是成人扫盲班,或者成人岗位职业培训班。但是,成人教育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就应该是“成其为人”的教育!成什么人?是成君子、成圣贤,还是成小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要达到教化的作用。如果要以圣贤之道来要求自己,那可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叫做修道。

修道,是把道作为一种职业,作为终身奉行的目标,这样才能产生力量并支撑。现在搞些什么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等,这点手艺学会了也就学会了,以后改行了又重新学。今天学木匠明天学铁匠,这是可以变化的,尤其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一行不行可以另换一行。但是对于“道”,那是唯一的。所以对人的教化必须落实在修道上。

 

仁爱之心,人皆有之

 

让我们重新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串联起来看。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心中就应该有些数了。这三句从天地、历史、社会,最后再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总纲。

命,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看相算命,总是在问自己的命如何如何。这里说“天命之谓性”,要知道自己的命如何,那就要看看你的性如何了。你这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是人间大丈夫还是芸芸众生?是心胸宽阔还是心胸狭隘?……一个人的性情结构可以说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性情结构的不同,在人与事的因果关系之中,就会展现出不同的必然性,把这些必然性上串联成一条轨迹,这条在时间和空间之中运行的轨迹,就是人的命运。

性情结构不一样,价值观念也就不一样,你在社会上、人事上的取舍也就不一样。有所取就会有所舍,有所舍就会有所取,这个取舍联成一条线,就是你自己的命运。这个命是天定的,因为性是天定的。所以对于“天命之谓性”,就看你如何去咀嚼、去体会。它向你提供了无穷广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让你去感受。之后归结到“率性之谓道”上,进一步更落实在“修道之谓教”上。

尽管冥冥之中有一个“率性之谓道”,但是在我们理性和情感之中,同样也有“率性之谓道”的存在,就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一个人,毕竟是在社会之中作为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体而存在,在社会的薰习之下,自然也就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也就是率性之道。

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明,人本身所具有的慈悲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成贤成圣的基础,所以他强调仁爱之心,人皆有之。在王阳明先生的心学里面,更是把良知、良能诠释到了极致,并扩展到我们人类精神、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加以留意并确定下来,再扩而充之。

因此对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我们要反反复复地体会和锤炼,让它作为我们生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之融为一体。其实,它本来就和你的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只是因为我们将之淡忘了,或者说遗忘了。当我们重新将注意力放在这些语句上,并持之以恒地关注在它,那么这些本自俱足的能力,就会重新在我们身上体现,就会重新获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