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培训》杂志社工作已经半年了,我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的读者调查和内部管理,对于行业的认识和研究还停留在两三年前的状态。然而,想做好中国管理培训行业唯一的一本专业期刊,不对市场做深入研究显然是行不通的。
于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结束了内部调整的阶段性工作后,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行业的学习和调查中,查阅大料的业内资料,拜访N多业内大佬。其目的也很简单:看看中国的管理培训业到底何去何从?
上世纪90年代,管理培训业作为一个新生行业在中国悄然兴起,历经1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500亿规模。要说管理培训产业是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业界对此还有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管理培训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已经初现端倪,发展十分迅猛。
然而,外界对于这个的行业的认识又如何呢?到百度搜索一下“培训行业现状”,结果无一不是“乱”、“鱼龙混杂”、“跟风严重”等字眼,很显然,外界对于培训业的印象并不好。
在前不久袁岳主持的一期《头脑风暴》中,重点讨论了培训业的发展现状。主题是“培训业:真金何在”,据说当初定的主题是“培训业的江湖”,节目录播前当天我跟其中的一位嘉宾探讨了半天,节目现场热闹非凡,不比闹市中的骂街差到哪去了。
节目经过大量删减播出后,业界反响还是很大。聚焦点至少有三个:一是某教授叫嚣的“有一种欺骗叫培训”;二是李践说他的培训有99%的实效,三是俞志坚等认为的培训市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这三点也正好透视了培训业的三大困惑:培训的价值何在、培训的效果如何评估、培训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下面我谈谈个人对以上三个聚焦点的看法。
一、培训是有价值的,这是常识问题,不做太多赘述,只是想对某教授说,以后出来混,别说是刘伟的学生,这种人,用我后来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说的话:人见人抽!
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多维度的,只是别用成功学的那套理论的来衡量,成功学已经被市场淘汰了。99%,不觉的好笑吗?谎言说一百遍真的会成为真理吗?
三、培训消费越来越理性、培训方法越来越专业,培训市场不断在转型。我赞同俞志坚说的培训市场是分阶段的发展,管理培训必然是走向专业化。认可刘松林说的加大课程研发力量和通过上市规范内部管理。
基于以上对培训市场的基本判断,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开始寻找中国管理培训行业标杆的寻访之旅。从北京到深圳、再到广州、上海、杭州,都是中国培训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参访的对象有高校商学院、外资背景的管理培训公司、全国性培训集团公司、专一型培训公司、区域性培训公司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说这是一次对中国管理培训市场的一次全面考察,感触甚多,收获颇丰。
回到南京,我需要冷静思考,如何去辨别培训市场的主流与非主流,如何去引导培训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如何去规范培训行业的持续发展?在政府监管缺位的形势下,媒体就多了一份责任。这次寻访之旅,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培训》杂志的使命!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一一呈现培训业著名企业的采访记录和心得,敬请期待!
PS:为什么选择标杆?“杆”是参照物,“标”是达到或超越参照物的标准,“标杆”是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可以是人、模式、方法、流程、或是某一个具体标准。当前,标杆管理正在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迄今为止,《财富》世界500强中95%的企业引入了标杆管理。在这一潮流的带动下,“标杆品牌”日益成为全球同行业的研究和学习对象。中国培训业的发展无章可循,标杆企业探索的成功实践经验,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培训市场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