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请老子当校长
1、教育是一种改造的企图。
教育是一种改造的企图,是一颗没有安全的心为获取安全而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整个社会都在不安之中,于是他们加大教育的力度。
一颗想教育的心没有活在当下,它是从过去到未来。教育为希望而活着,它在试图不断地改造当下,它在为一个虚幻的明天而努力。
如果教育是基于奋力,或教育带来压力,它就偏离了生命之道。
2、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治疗,这仍是一种幼觉。
对于个体来讲,教育是一种心灵治疗,这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它仍然是一种幻觉。
当疾病是幻觉,治疗不可能不是幻觉。
真相是:人人都很好,事事都本然,没有可改造的人,没有不完美的事。
3、教育应该是心灵存在的一种游戏或娱乐。
如果不明教育的真相,那么教育将成为恐惧之人可利用的工具,教育就成了一种对付恐惧的武器,如果我们因为恐惧而教育,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战斗,成了一场在孩子身上的战斗。
来检点我们教育的现状,重新思考我们人类的教育问题。
4、教育应该教导认识生命的本质与真相。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训练为恐惧而存在的生存技能。
教育应该由觉者来施教。老子的教育不为社会服务,它为生命服务;而孔子的教育不同,孔子为社会服务,不为生命服务。
5、现代教育模式是孔子——头脑模式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往哪走?往老子的方向走。我们应该拜老子为师。
6、请老子当校长,行无为之教。
当下,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问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教育整个是头脑化的,而不是心性的。
那么,如何解决教育的问题呢?到“心”上来,走老子之道,这就是解决之途。
7、这将是另一个美好的梦。
所有的问题都是个幻觉,没有任何问题才是存在的本来面貌。
让老子当教育部长吧,这将是另一个美好的梦。
五、道的教育
1、跟在孩子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
陪伴一个小孩的成长,你只能跟在他的后面,不能跑到他的前面去。他成长的乐趣就在于他来自己发现他的路。
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你在背后给他提供支持就足够了,不用为他操那么多的心。他的事,绝大部分应该由他自己来负责。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当你的小孩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随他,当你观察到他实在需要你的帮助,才走过去帮他一把。
能安静地跟在孩子身后的家长,一定是一位心灵成熟的家长。
2、你能不能不做别人的上帝。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能不做别人的上帝。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你能不能不做小孩的上帝。
什么样的人只流淌爱,完全不想掌控别人?内心完全无惧的人。
你对小孩教育上的恐惧,反映出你对未来的恐惧。
做别人的上帝,是幻象中恐惧众生的常见反应。
3、吃好睡好玩好,做个别样的“三好学生”。
不要让学习成为恐惧的代替品。
一个小孩之所以不想学习,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玩够。他有很多天性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你却让他避开他天性需要的东西,往他里面装你给予他的东西。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天下,只有养足了自己身心的人,才能养育天下众生。
4、把老子的相对论和佛陀的辩证法说给他们听。
教育孩子不能只给他一些形而下的,实实在在的知识,还应该更多的给予一些形而上的、玄虚的智慧。
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这一个标尺,就不会有那一下标准。
教孩子们以多个角度看问题,以多种身份看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之一。
5、把月亮请下来。
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最终都是我们的心借由物生成的相,并非物本身。而且,调节心的状态,我们所感知的物就会改变。
我们不必努力去掌控和调节外物、他人和世界,我们只需要调控我们的心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
不管外物如何,我们都快乐,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6、教小孩与他的念头分离。
在可感知的“我”和可看见的世界之间,还有另一种“客观存在”——念头、想法。
只有认识心、念以及心念反应于世界的方法,才是真正认识生命和世界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
每天学习书写念头,把你的念头和你分离开来对待,从中了悟生命和生命中的世界。
愿我们都以成道的方式活在一个开悟的世界里。
7、教他们学习觉知。
教给你的小孩觉知的方法吧。让教育为培养觉悟的人而进行吧。
8、教他们如何对待烦恼。
愿有人把教导认识生命和存在的真相、除却生命苦恼的真正办法带到学校中去,从孩子们开始,缔造一个喜悦自由的人类心世界。
9、道的教育。
术在支撑头脑,道在养育心灵。
道的教育是一种柔软的教育,柔软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
六、心世界,新人类。
1、空瓶。
小孩和我们所谓大人有什么不同?小孩基本上是一个空瓶,而大人则是一个装得太满的瓶子。
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都在不断地往孩子这些空瓶里装下知识、道德、信念,谁在教导他们保持空。
你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是个空瓶子。这并不是不允许你往里面装置东西,而是要你教会他们不断地倒出那些信念。倒出信念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质疑它,考察它,认识它,解构它。
空瓶子才是我们的本质。
2、灵性教育:另一种掌控。
当教育是一种掌控时,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冠以什么样的名称,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观察一下现代的教育,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对人类的一种掌控,那么目前那些所谓的灵性教育是对人类的另一种掌控。它们只是换个服装,换个舞台的传统教育。
3、在“心”本身上下功夫,不是在心的镜像上下功夫。
人类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在心所涉猎的“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心本身上下功夫。我们总以为要改变放入心的内容,就能改变心,而实质上这作用不大。人类的教育幻觉和其他幻觉一样:他们一直以来都在自身以外下功夫。
任何在所所谓的客体——心的内容上努力的人,都无法通过改变心的内容来改变心。因为心的内容和心是不联系的,它们并不是一体的。
客体的幻象是进入心的一种途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路。
心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太把精力放在投影仪面前的图像上了,却把整个投影仪给忽略了。
4、什么是在“心”本身上下功夫。
心的化显是念头,所谓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在念头上用功夫。
念头存在的表现就是概念或信念。当我们说要在自心上用功时,就是说要在自心所产生的概念或信念上用功。心的本性是流动的,念头生了又灭,本来心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坚固。
当我们意识到“我”或“心”的存在,它们就是在意识到的那个时刻的一个坚固不变的概念,一个“我是”和“我如何”的信念。
心并不是真的想了解外在事物,它只想了解它自己。了解外在事物,只不过是它希望用来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己。
教育应是为生命的质量服务的。
5、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十分关心“心”的人。
教育内容之于教育也并不重要。教育内容可能决定一个小孩将来的身份。倘若人生活着是为了快乐,那么,一个人一生所学习的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
外在世界是通向内在世界的一座桥。心一生所有的努力、找寻和旅行,都是为了踩着那些外面的桥回到它自己里面来。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心的跋涉。
相比较他的身份而言,他能否活的安宁踏实更重要。
教育者应从关注教育的内容上抽离出来,来关注那被教育者,那接受教育内容的“心”。
6、心性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基础教育。
教育分两种——道的教育和术的教育。
每个人活着,应该首先弄明白心、存在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明白生命本身,然后再它们外奋斗发展。
7、心世界,才是新世界。
世界是心的外化。当心不同时,世界才能不同。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你的心,去探索和了解你的心吧。心世界,就是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