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的提法不妥,做法也不妥!


  道德银行的提法不妥

       背景:山西卫视的记者就道德银行的现象约我在昨天做一个专访。

      乍一听,这道德银行的名字还是蛮好听的。不过等我稍做了解后,就发现,这是又冒出来的一种新怪胎。虽然其出发点和用意是美好的,但依然无法掩饰设计者内心的恐慌和天真。

      “道德银行”这个概念的提出,其出发点不错的。他试图是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体现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和能力。

      道德银行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据了解,道德银行就是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如技术援助(修理)、个人援助(看护)和集体利益的维护(维修公物)等,以服务时间的形式记录在一张特殊的储蓄卡上,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由银行、被服务者、志愿者三方共同认定。而当“储户”自身遇到困难时也可“支取”服务,流程是:个人申请→“银行”审核→确定服务者→提供服务。根据规定,如果“储户”服务时间累计在100小时以上,可获得其他会员提供相应时数的服务;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3000个小时,将被授予青年志愿者金星荣誉证书,并由道德银行提供“志愿服务终生受益”卡,在自身遇到困难及年老时获得不限时数的经常性服务。(摘自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40217/101087.shtml)

      不过,以银行作为载体把道德观念和行为捆绑进去,把义务服务作为一种等价交换要求回报,这种精神与物质的挂钩方式很铜臭很蹩脚,很傻很天真。银行会因为储户的存款而支付利息的,这与做好事为求心安的基本前提是违背的。反之,如果没有银行就不存钱?没有道德银行就不做道德的事情吗?而这个概念以银行作为道德的后缀,并按照银行的基本操作手法来运作“道德”币,矮化道德的同时,强化了金钱观,道德银行把道德视为一种资产,无形中给了青年人一种不良提示。对于道德建设和教育工作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说到底,道德银行就是一个彻底的伪道德概念。有人认为,这种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呼唤纯洁道德的回归,在我看来基本属于痴人说梦。我们在这个概念建立的基础上还可以推演出道德法院、道德监狱、道德GDP等概念!显然其可笑和荒谬程度。所以,我们不能以道德银行的善意和诚恳就肯定其价值。

      退一万步讲,且不论道德银行的概念和操作是否合理,从目前发展的窘状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行将不远。全国各地多家道德银行已倒闭,事实也已经很有力地说明这个脆弱的怪胎注定是短命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产生的错误.

      好心不一定办成好事,但好心加上好思路就能办成好事情。

      道德银行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积极性,简单地讲,让人们在方便的时候多做一些好事。显然,简单地用储蓄和提取的方式并不能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欲,相反还会削弱人们对道德的好感。稍做分析就会发现,为什么人们不爱做好事。一是没有成为习惯,二是怕惹出麻烦。前者是因为少儿时的教化不够,这个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后者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南京的扶人案让做好事的人都怕了。但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一个方法来解决,那就是——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很好地确认;用一个手段来发展,那就是——评级。这是一种真正符合道德成长的极力方式,最好的回报不是一报还一报,而是认可。

      真正做好事的人是没有想回报的,如果有那就是希望好事能如愿。记得前些日子四川有个公安局长下水救了两小孩,因为体力不支无法救上第三人,依然为此非常自责,孩子家属登门感谢,这位壮士都不愿承认。记者问他原因,他讲:自己对自己很不满意。

      国外有很多民间机构,也有比较完善的成熟的志愿者组织活动机制。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就会去做义工来作为业余时间的安排。这是西方国家实践道德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做好事的人的心理和顾虑,就会发现,及时积极的记录就是对做好事的行动者的最好认可和奖励。专门的机构对其道德的行为进行关注和记录,这个本身就是认同和奖励,有点类似虚拟货币,但给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不一样的,好比献血的次数和分量一样。数据本身就是价值和身份。

      有人可能会有质疑,只是做记录和评级是不是太虚,人们会去做吗。一点也不用担心,既然有人花大把时间和金钱在网络上换取虚拟的头衔和称号,那就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人愿意花大把的爱心和时间在生活中获得实在的荣誉和认可。我坚信,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也会上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能对其付出的时间和价值做一个评级,宛如荣誉勋章,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标签和身份的话,大家一定是愿意的。因为,人们是不会拒绝一个爱做好事的人的友谊之手。

      所以,用道德银行一词不妥。应该为社会奉献或文明水准,用分级的方式来记录和评价,可以按照其实际表现积分,以此作为升级或降级的依据。比如正分为:主要表现为献血、义工、志愿者服务、好事等,负分为:大声咆哮、随地吐痰等生活表现,只要被投诉或举报得到确认后就可能受到降分的处理。整个工作可以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评价。

      在那篇关于郑州道德银行惨淡经营的报道里讲:“社会应该有一种宽容的氛围,鼓励道德实践,把看似抽象枯燥的道德信条转化为人人皆可以参与的实践。”这话固然不错,但宽容也好,鼓励也罢,关键是找到有效的开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