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经济复苏冲动影响及误导经济周期判断”;“此轮由中国经济周期规律作用而导致的经济低迷,不仅复杂,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更严重,经济复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中国经济低迷阶段的周期不会少于30~36个月,2010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12个月可能是经济运行困难相对更大的一个时间段”……我去年这种被视为“泼冷水”的分析判断,不仅被中国要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复苏的国人“自大”情绪所掩盖,而且被很多所谓“强势”学者屡屡指责。在强大的财政杠杆和9.58万亿天量信贷的外力拉动下,中国去年经济运行不仅企稳,而且出现了惊人的恢复性增长,面对快速回升到两位数的GDP增长,跟风的经济学家及“强势”学者只能是大唱赞歌,高呼中国已经率先并成功实现了经济复苏。然而,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并没有表现出复苏的内在特征,中国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动力并没有复苏。无论GDP两位数增长能否持续到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在财政与信贷外力拉动减弱之后的乏力与疲态已充分显现,基本可以判断,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会表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所面临的困难及压力并不会2008年小多少,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将是此轮中国经济低迷阶段最困难的一年。如果说股市房市车市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中国股市房车市在2010年上半年的表现标志着国人尤其部分经济学家及学者的“中国率先复苏冲动”的狂热闹剧已经谢幕。
从2009年中国经济依赖强大外力拉动恢复到两位数的GDP增长,到2010年下半年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再回落到一位数的GDP增长,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正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进行自我纠错。是依赖强大的外力拉动人为的过分缩短经济低迷周期而完全左右经济运行,还是允许经济低迷周期适当长一些而使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动力充分复苏,所反映的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思维对立。各级政府在本能上并不愿意放慢经济增长速度,GDP两位数的增长可以掩盖许多已经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部分经济学家及学者与此相呼应,大声高喊“中国经济至少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增长”。但是,经济规律似乎并不再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经济增长质量更受经济规律的青睐。在某种意义上,几成定局的201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较大回落及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困难,表明了中国在政策上只能选择重视经济增长质量,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政策推动并支持中国未来几年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
此轮中国经济低迷无论持续多长,无论何时真正复苏,都必须在正视并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判。“尊重并顺应经济周期规律而理性判断经济复苏”,是自己一直反复强调的学术精神与政策原则。中国三十年长经济周期(1978~2008)、十年中经济周期(1998~2008)、五年短经济周期(2003~2008)调整的相互叠加,决定了此轮经济低迷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性拐点。之所以称之为历史性拐点,就是中国经济增长要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到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此轮中国经济低迷结束后的复苏应该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复苏,政策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因此,官界、学界、企业界应尽可能就中国高质量经济复苏及高质量经济增长达成几点共识。
第一,中国经济运行长期保持GDP年6.5%~8.5%增长,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包含了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一个百分点相当于甚至大于高速度经济增长的两个百分点。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障碍是各级政府现行的政绩冲动及政绩评价。这意味着,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必须改变已有的政绩评价标准并完善政绩评价体系。
第二,“结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花费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结构不合理问题的长期累积,已经使许多经济结构问题演化为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因此,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经济结构调整,而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涉及利益格局的改变及利益再分配,比单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要大10倍甚至100倍。这意味着,结构调整要持续若干年,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后的许多经济社会问题会集中爆发,要依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来解决。中国经济长期的高增长,不仅掩盖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而且使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解决被一再推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些被掩盖与被推后的经济社会问题会在某一时间段集中爆发。防止并化解这些经济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危害性与破坏性,其策略不是借外力再把中国经济恢复到两位数的GDP增长,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这意味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有利于支持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