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千年粮仓失守不能止于专家愤怒


                                         镇江西津古渡的现代版

      江苏镇江千年宋元粮仓刚刚发现,就面临被摧毁的命运。媒体披露,去年8月,在镇江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地块上,发现宋元粮仓遗址。经过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先后发现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等13处遗址。这些遗址前临宋元时期的运河,后枕长江,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对于大运河申遗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特别意义。然而,就在国家、省两级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之下,开发商的推土机、挖掘机依然轰鸣着冲向这些文物遗址。(《人民日报》7月12日)

      这个事件激起诸多文物专家的愤怒,专家认为,大楼随时可以建造,而文物古迹却是成百上千年历史积淀而成。对于镇江这个急需改变城市落后面貌的文化古城而言,宋元粮仓遗址无疑是对当地政府的一道考验。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当地民众对此却似乎反应平淡。不仅没有表现出保护古迹的热情,甚至被建设方镇江城投集团一位负责人拿来说事。这位负责人说,如果将遗址保护起来不进行开发,“不仅政府无法兑现对拆迁居民的承诺,那些拆迁待安置的居民也不会答应。”

      民众为什么会在毁灭文物古迹的开发中沉默?甚至成为开发方肆意毁坏遗址的由头?

      按说,他们日日生活在文物古迹旁边,那一处处的古迹,没准儿都有其祖祖辈辈劳作、休憩的痕迹,一代代的累积叠加,一代代的记忆流传,专家眼中的文物古迹实则早已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这,其实也正是文化的要义之一。他们没有理由保持沉默,他们应该悉心呵护那些沧桑的、充满历史信息的文物遗址。事实上,我们也每每能够看到此种情形。国内很多“藏在深闺”的老建筑、风景名胜后面,都有当地民众代际相传的保护的身影。

      然而,镇江的民众似乎暂时还没有那样的耐心。根据媒体报道,与13处宋元粮仓遗址有关的开发项目“如意江南”,是当地一个大型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3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面积中,有10万平方米属于原有居民的拆迁安置房。而古遗址,就位于原居民的拆迁安置房地块下面。于是,这个事情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大型粮仓、石拱桥遗址自然需要连片的、整体性保护,而居民的拆迁安置房一样不能一拖再拖。如果地方上没有协调好拆迁安置户的安置新址,或者干脆根本就没有重新安置的考虑,则文物遗址到底该如何保护?

      串联起宋、元、清三个朝代历史信息的文物遗址当然应该保护,更何况,这一处遗址的发现,对于国内正在进行的大运河申遗意义重大。问题是,保护的同时还必须要安排好民生现实问题。文物专家的愤怒可以理解,大楼确实可以随时建造,文物却是千年积淀而成,不过,为平民百姓建造的大楼并不是随时就能够建造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民众利益往往比文物古迹更容易失守,一旦此处安置搁浅,问题不免复杂化了,百姓如何等得起?因此,这就不仅仅是城建投资集团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信用。

      事实上,民众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君不见,一方面地方上不顾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禁令,肆意毁坏宋元古迹;另一方面,却又规划大造假古董,计划沿古运河由北向南依次设置京口驿码头、京口驿博物馆等内容,“充分运用历史元素来表现古运河的人文文化”。如此违背文物保护规律、罔顾民意的决策,仅仅指责其荒唐是远远不够的。

      据说,镇江市政府已经作出决定,按江苏省专家评审意见,对遗址保护方案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国家、省文物部门批准该方案前,对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施工一律暂停。施工暂停,对于宋元遗址而言,不过是停止破坏;对于等待安置的居民而言,更是难耐的煎熬。为文物保护计,地方也应该拿出一个比较妥善的重新安置方案,与文物保护方案一起,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协同处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专家的意志与民众的意志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历史文化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