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时代是否正在酝酿着一个巨大的变量?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由于发生了多起工人自杀和罢工事件,使得这一问题从未如此冲击人心。
在此之后,深陷舆论漩涡之中的企业做出了大幅加薪的举动,这在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关于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发展的“中国制造模式”是否正在走向式微,工潮是否将成为中国制造一个常态的讨论纷纷展开。
畸形的劳资分配体制
30年来,中国经济正是依靠着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而成就了“中国制造模式”,这一模式最主要的支撑则来自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有数以亿计的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廉价劳动力。
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国低端产业工人所处的高强度、封闭性、低薪酬、低保障的恶劣环境一直以来饱受人权组织的批评。
“连续多起的罢工事件是收入分配体制上不合理问题长期积累后导致的一个爆发结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对本刊记者说,“劳资分配矛盾的改变在国家层面其实早在四五年前就提出来了,但由于发展的路径依赖,加上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就搁置下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劳动报酬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已经连续22年下降。劳动报酬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从1983年的57%,降至2005年的37%,2007年,这一数据是39.74%。而在过去22年里,资本收入占GDP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利润挤占工资的现象突出。劳动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
在制造业领域,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中国工人当前的薪资水平仍仅相当于墨西哥的1/3、巴西的1/4。
在近几年来“用工荒”最厉害的珠三角地区,央行在2009年6月曾经发布的一组关于广东东莞农民工工资增长的调查显示,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从1994年的350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月,1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也不足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
在讨论这样的收入增长水平是否合理的时候,一些唯市场论调者认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之下,这样的分配结构是必然的,如果接受不了低工资,工人尽可以另寻他途。
“中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劳动力市场’(基于劳资谈判的劳动市场),根本就没有能够称得上是‘市场机制’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如果缺失了一大半,我们就不能再叫它‘市场’,雇员只不过是“领工资”而已。由于市场缺失,工资就完全不能反映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意愿。为什么不能有‘帕累托改进’呢?因为市场根本就缺失,不仅仅是市场失灵。”对此,经济学家汪丁丁说。
在缺乏健全自主的工会制度和劳资双方正常的市场谈判机制的情况之下,产业工人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的分配体制。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劳动力市场的规律也在发挥作用,自2004年之后,在珠、长三角地区,“民工荒”的频繁出现便是工人对过去长达十几年的低工资所选择的“用脚投票”。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通货膨胀的水平,都使得僵硬的劳资关系逐渐产生转变,但这种转变是缓慢的。
工潮诘问“中国制造模式”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