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内最大港口——宜宾港的战略机遇


依托港口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沿江、 沿海城市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条成功捷径。宜宾三江汇流,拥有四川最好的天然深水岸线,具有发展临港经济的优越条件。依托宜宾港建设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构建 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宜宾实现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关键所在。

一、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宜宾位于国家南北交通干线和长江经济轴线的交汇点,是川滇黔 结合部和攀西一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门户,是川南城市群和川滇黔结合部城市群的中心。宜宾辖区内长江 121公里、岷江79公里、金沙江95公里,具备打造成四川最大内河枢纽港的自然条件。港口后方土地开阔,用地条件好,具有发展工业和大件运输物流的良好 条件。独特的区位决定了宜宾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天然优势。

2.具有港口建设的基础。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底开工建 设,工程建设规模为1000吨及多用途泊位4个,1000吨及重载滚装泊位1个,年吞吐集装箱50万标箱、滚装车10万辆,利用岸线约1100米。目前工 程各项建设任务正顺利进行,预计2011年完工。最终四川宜宾港将形成翠柏港区、南溪港区、江安港区、屏山港区和新市镇港区5个港区,建设成为四川省最大 的内河枢纽港。

3.以省级开发区为基础。宜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批准建立的省级开发 区,原开发范围为翠屏区南岸,规划区面积12平方公里。2003年,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地理区位调整至翠屏区白沙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为12.7平 方公里,主要定位于“白沙工业园区”。目前,宜宾市正依托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报批“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有望在短期内获批,范围包括志城港区、白沙工 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港口后方物流基地、产业基地、研发基地以及翠屏区白沙街道办事处、沙坪镇的部分行政区域,控规面积25.9平方公里。

4.初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宜宾正加快打造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已初 步建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配套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直通成都、重庆、昆明,乐宜、宜泸渝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宜宾已成为四川通往东南亚的重 要节点。铁路运输目前可直通昆明、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渝昆铁路正加快建设,成贵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宜宾目前已有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和深圳等重要 城市的多条航线,机场迁建后将增开更多连接国内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及部分国际城市的航班。长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5.产业配套集聚。宜宾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石英砂等储量居全 省前列,有发展工业的先天优势。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建材、林竹纸、电子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齐全,配套 能力强。同时,为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在沿江经济带区域布局了9个特色产业园区,并优先发展。产业集聚配套为发展临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6.腹地广阔可提供充足货源。宜宾港是成渝地区连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节 点”,其经济腹地以四川省、云南北部、贵州西部、甘陕地区为主。虽然面临泸州港、乐山港、水富港等港口的竞争,但潜力仍十分巨大。近年来,宜宾现有港口的 货物吞吐量大幅上升,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突破700万吨大关,其中2008年达940万吨,全市船舶运力已达到近10万吨。

二、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构想

1.基本思路。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构想,依 托港口建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强科学规划和统筹整合,坚持以港兴业、以港兴城、港园城互动,突出发展临港产业园区,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 临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

2.功能定位。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将宜宾临 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的“试水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建设成为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物流基地、新兴综合保税区、临港 产业基地、港城新区,成为川南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四川省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和成渝经济区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增长极。

3.发展目标。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将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交通 便捷、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的临江经济走廊、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临港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工 业产值、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全市的8%、10%、40%,建成产值上百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到2020 年,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全市的12%、20%、60%;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三、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措施

1.抓紧制定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一是制定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 点编制总体规划。其中要着重布好两个点: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和综合保税区,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布局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区、旅游观光休闲区、综合居住区等。二是 编制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并明确临港经济区物流服务基地、基础设施、城镇服务基 地等各功能分区的布局、规模和范围。三是注意规划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土地修编和物流规划修编等工作要加强沟通,为今后临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港口后方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大临港经济开 发区进出通道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过江通道建设和航道疏浚,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临港经济开发区与铁路站场、机场、周边重点城市 等交通节点的联系,形成江海转运和长江上游多式中转联运服务平台。二是切实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加大临港经济开发区内工业用地整理、开发力度,适度超前建 设交通、供水、能源、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七通一平”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3.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尽快组建高规格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 委会行使市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主要承担规划、国土、建设、财政、经济发展等工作职能。根据需要,下设港口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区等专业机构。二是坚持 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可整合几个较大的沿江码头组建港务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港口作业区,并尽可能引进战略合作者。组建综合保税区经营公司,负责保税区 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入驻、对保税区进行开发管理。组建产业园区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在管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引进,为港口提供 产业支撑。

4.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配置三大集群:一是港口共生产业集群(如河运、港口装 卸、仓储、物流等产业),二是港口依存产业集群(如重型装备制造业、大型发电设备组装制造业、港口机械制造业、饮料食品业、轻纺化工业、修造船业等),三 是港口关联产业集群(物流业、港口建筑业、港口救捞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四大产业:一是食品饮料业。大力发展高 端白酒+新型蒸馏酒+保健饮料+饮料包装+绿色种植基地的食品饮料产业链、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精加工工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名酒酿 造观光+酒品勾兑鉴赏+酒文化博览为一体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港口建设、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换流站建设等所产生的巨大投资 需求,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链、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链、重装制造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三是轻工纺织业。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化纤+纺 织+面料+服装生产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竹木种植+竹木替代品加工+竹木工艺品生产+装饰装修+造纸的竹木加工造纸产业链。四是现代服务业。以第三方物流为 核心,建设服务港口的物流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综合运输产业链、仓储配送产业链、物流服务产业链三大产业链,形成集配送、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 工、分拨、物流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川滇黔结合部最大的综合物流中心。

5.积极推进与经济腹地的区域经济协作。可通过“东引”、“西进”、“中联”, 开展区域战略合作。“东引”,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后方基地和纵深腹地,要主动服务于重庆港、上海港等大型港口码头,定位为给喂港,建立货物联运,向东拓展服 务空间。“西进”,宜宾应借助产品“西进东出”的机会,在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中,大力向西延伸,拓展服务市场。“中联”,宜宾地处成都、贵阳、昆明大城 市几何中心,要加强川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滇北、黔北地区以及远期延伸至川、滇、黔、甘、藏、青等西部6省区的联动发展,共享四川宜宾港口 资源,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6.切实抓好政策、服务等工作保障。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支持。加快宜宾临港 经济开发区扩区调整以及综合保税区申报相关工作,力争早日获批,并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二是突出解决资金难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 革,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种渠道扩大社会融资,缓解建设资金制约。三是整合资源,打造信息共享的平台 和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吸引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四是切实加强人才、科技保障。配齐配强临港经 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和队伍,加大相关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港口建设、产业布局、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大科技投人,建立适应临港经济区发展的科 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