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早已流传:房价之争是总理与总经理的意气之争。
这句话当然是餐桌热吃前的娱乐,但显然也内涵了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真相。
去年房价的狂涨,使本已萧然的地产帮派重出江湖,而且变得不可一世,野心膨胀到要绑架中国的经济,要一统江湖,高房价砍杀一片,怨声漂杵。
这就动摇了庙堂的根基了,这还了得,天若有情天亦恼!
于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玩起了互博之术。
中央政府出台了新国十条,号称精准制导的杀手锏。但房价仍然高昂着不屈的头颅。房地产商坚信中国这架经济的战车不能缺少自己这位猛士。
“楼市将进行第二波调控”模糊在江湖的谣言和传言之间。
7月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表示,目前房地产调控导致市场量跌价滞,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太久,继续调控下去,会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
徐绍史表示,下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参与房地产调控。
徐绍史提出了国土部门继续参加房地产调控的三方面内容:
一是严格供地计划执行,保证70%的土地供应给政策性住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
二是严查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目前约有一半的闲置土地是由于地方政府原因造成的,国土资源部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将出台新的政策,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严格土地出让新合同的执行问题,开发商在土地出让新合同当中,与政府约定了开竣工日期,国土部将依据土地出让新合同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检查。
房地产用地土地出让保证金比例将从20%,提高到30%。
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新政策,正被视为第二波楼市调控政策的方向。
“一线城市三套房贷全面松动,首付不低5成放行。”却突然开始在地产江湖盛行。
自从今年4月中旬房地产调控以来,一线城市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成为被调控的重点,北京、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细则,要求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款。一时间,一线城市第三套住房按揭贷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近日这一局面正悄然被打破,多个一线城市已出现第三套房贷松动现象。
继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银行放松第三套房贷后,深圳、北京部分银行也已悄然放松第三套房贷款。
住建部官员称,无当地社保证明者限制购房数量政策也可能取消。
影响了中国今年上半年楼市的房地产新政,是否将会退出?有专家认为,对第三套房不放贷、对没有社保人员限制购房数量等临时性政策有可能放松和退出,而土地出让制度、保障房建设等仍将深化,不会轻易退出。
陶冬则说:房地产市场走势,对中国经济下半年前景至关重要,其估计胶着的可能性最大。由于欧洲形势扑朔迷离,北京的房地产打压政策的力度已经有放缓的迹象,不过政策性“松绑”则暂时没有可能。这种情况进入第四季度后可能改观。届时部分开发商现金流趋紧,新房供应不断增加,加上央行连续加息,房价开始下挫。房地产市价在2011年可能进入更强烈的调整。市场预期的2009年上半年那种V型反弹,这次估计不会出现。
调控房价难道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终极目标吗?显然不是。房地产业不能再当江湖的武林盟主了,这才是真意。
聂梅生曾哀叹道:本轮房地产调控不仅仅是冲房价来的,还是冲房地产市场背后蕴藏的金融等风险而来的,调控绝不会无功而返。
地产观察者许子枋认同上述专家所说。不过,我关注的是房地产调控政策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为什么房价调控政策总是反复无常?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反复互博,反复互博后,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或许得到的只是一次次晃眼的表演招数,和中国经济内力的总体消耗。
经济理论从市场效率出发就是推崇市场经济,从经济平衡出发就会希望有政府干预。不过我更偏向认为,政府并不是一个纠错机制,政府用政策代替市场,会造成资源浪费并阻碍经济的发展。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做到相忘于江湖,或许只有老顽童周伯通了,没事可以两手互博娱乐一下。但人在江湖,又焉能做到独善其身,终还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延伸阅读:卖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