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破除地方政府的高考利益


  6月21日,《湖南省2010年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合格名单》公示在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上后,长沙市一名考生家长立刻觉得这份《名单》有问题:“太不均衡了!谁看都能看出不对劲来!”家长质疑:“难道湖南高中生体育的地区差距、校级差距会达到这样的程度,这谁都不会相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失衡,很明显,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高考加分是操作出来的缘故。”经记者调查,这份名单已经明显地呈现出了地区集中性、学校集中性和项目集中性。(中国青年报6月30日)

  

  高考加分是不是操作出来的,还需要调查确认,但高考加分,与地方利益紧密相关,确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一个地区有更多考生获得高考加分,那么意味着在同省的高考竞争中,这一地区的升学率将大为提高,而每个地区的办教育业绩,不就是高考升学率吗?

  

  近年来,虽然不少省级政府公开宣布,不再对省内各地区进行高考升学率排名,甚至禁止升学率排名,但每到高考,各个地区在总结高考时,都必然会提到高考上线情况,并具体到名校人数、名校比例。为何如此?因为对于一省来说,每年的升学率,在高校投放计划时就决定了,也就是说,对于省级教育部门来说,不存在用升学率高低来显示办教育成绩的问题,只存在争取招生计划数得力不得力,以及高校配置计划是否更为均衡、公平的问题,但对于省内各地级市、县来说,却不同,他们需要努力从省的大盘子里瓜分蛋糕,谁瓜分得多,谁就办教育成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jig3.html) - 亟需破除地方政府的高考利益_bqxiong_新浪博客

  于是,地方教育部门在提高升学率方面,可谓绞尽脑汁。五年前,山西榆社县委曾为当地高考成绩不佳而公开道歉。最近有新闻报道称,广州市教育局今年专门拨款对7000名“尖子生”进行培训,此举使得广州今年的高考成绩较以往取得明显突破。(广州日报6月28日)

  

  在高考政绩冲动之下,上述行为虽然明显背离素质教育宗旨,也有违教育公平,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还可以被理解。而采取考场作弊与违规操作高考加分的方式,来提高当地的升学率,则是地方教育部门“急火攻心”了。在近年来接连曝光的高考作弊与违规加分中,都有当地教育部门的影子,有的甚至是教育局局长参与作弊,教育局和学校一起串通作弊,而在处理高考作弊以及违规加分时,由于其有为“地方利益着想”的“动机”,往往被包庇纵容,难以被严肃处理。当这种地方利益与权势利益再进一步勾结时,高考作弊和加分乱象,就越演越烈。

  如何治理这种地方利益所造成的高考乱象?有关专家的建议是,实行高考异地组考,取消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异地组考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加强监督和制约,但是,当异地的兄弟彼此串通,那作弊不就更隐蔽和严重?取消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也很有必要,但是,地方政府不愿意取消,谁来促使其取消呢?在笔者看来,突围地方利益,还需要从高考制度改革着手。

  

  从长远看,高考制度改革,要打破高考录取中高考分数的刚性作用——即高校必须按照高考分数(包括高考加分)进行录取,而应该只把高考成绩作为一项评价因素,形成包括高考分数、中学平时成绩、中学特长表现、大学面试考察等多因素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这就降低了高考、高考加分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同时也可让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测试学生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和潜能,并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录取。

  

  从近期看,高考录取改革,一方面可以赋予高校自主确定是否承认加分的权利(我已在其他文章中分析过其可行性),而另一方面,可以从破除地方利益的根基出发,治理地方参与作弊。简单地说,可以把目前按省分配高考录取计划,转而变为按地区分配高考录取计划,这样一来,一个地区的高考录取名额,在计划确定之时,就已经确定,地方政府将不再与其它地方进行高考升学率竞争,对于地方来说,升学率排名也就失去意义。从操作技术层面看,实行这种新的招生名额配置方法,没有任何问题,而在一些地区的中考中,实行的就是按地区配置名额,客观上说,这虽然没有扭转应试教育格局,但却很大程度减少了中考中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策划作弊,违规加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