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没见过贫困户”的隐忧
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0“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中第17条专讲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但是,笔者最近参加中央1号文件的宣传督导组到过一些地方,发现地方扶贫机构弱化、人员减少、手段缺乏的现象也日趋突出。某些地方的干部沾沾自喜于总体的发展成就,而不愿直面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甚至有的扶贫人不无感慨地说,“搞了多年扶贫,还没见过贫困户!”
贫困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9个基本特征中,有一个特征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因此,扶贫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性任务。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连续发了7个1号文件,每个1号文件都专就扶贫开发写了一大段话,难道这些话都成了没有依据的空穴来风?
贫困是客观存在的,认识贫困,特别需要到贫困地区走一走,到贫困农户看一看,才会有真切的感受。然而我们的一些干部跑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的多,跑贫困地区的少,即便跑了贫困地区也是喜欢看其中的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河边路边的成功典型,别说对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看得少,就是连分散的贫困乡村农户也看得少,甚至没有看也不愿看。不仅有的部省是这样,连贫困地区的市县干部也是这样;不仅外行外业,就连扶贫部门的干部也是蹲机关的多到贫困地方的少,即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的多深入研究的少,看扶贫成果的多看贫困现状的少。
于是,一些“高高在上”的同志对扶贫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低保覆盖论”。认为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了,且低保标准还高过了扶贫标准,低保人口超过了扶贫开发人口,因此,开发式扶贫可有可无了。二是“自然解决论”。认为综合国力、地方经济实力增强了,贫困问题通过经济发展可以自然解决了,所以抓发展也自然抓了扶贫,用不着单独搞扶贫了。三是“强势替代论”。认为发展一方经济社会,重在抓强势区域、强势群体、强势产业,只要这些上去了,贫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是“贫困合理论”。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何况现在的贫困面、贫困程度并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么大、那么深,吃不好但有吃的、穿不好但有穿的,住不好但有住的,所以,贫困的存在没啥了不得的。甚至认为挨些饿得些坐,贫困是懒惰造成的,扶不扶贫无所谓。
除了扶贫认识上的模糊,一些地方还缺乏敢于承认贫困的勇气。2000年某省开展贫困普查,连省府所在市都承认有绝对贫困人口,然而有些地方总是掖着藏着,不肯承认。其实时至今日,缓解并消除贫困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到大功告成的地步。
当然承认贫困不是目的,采取手段消除贫困才是我们的目的,这更需要有决心、恒心、匠心。党中央和国务院都特别强调未来10年扶贫开发要把“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这就涉及到扶贫标准的提高、扶贫区域的确定、重点县的调整、行业扶贫的责任、扶贫方式的改革,如扶贫困人口也扶贫困地区等重大政策的确定。所以,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要抓住机遇,及时谋划未来10的扶贫开发,通过扶贫开发,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跨越,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的跨越。
本文原载《四川党的建设》2010年0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