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进程大转折是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宏观背景


文化选择的实质是文化价值新华文摘《中西文化冲突的性质及其根源-两种文化的价值特征》的重构。所谓文化,世界上有关的定义已达100多种。我国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则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整个社会形态,它从结构上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它是人们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意识、观念或理论,既包括社会意识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侯外庐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研究2010.1,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精神文明”。综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对自己改造世界的态度、能力和方式作出价值判断的自我意识与认识。新华文摘《中西文化冲突的性质及其根源—兼论两种文化的价值特征》广义的文化选择,重点在于根据社会形态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所面对的文化资源所作出的选择。狭义的文化选择,是指社会形态发生、发展客观的客观进程中人的活动方式和观念形态的演变和沿革。在本文中,狭义的文化选择特指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危机和处于变革时期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调整。

根据上述理解,现在来分析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选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文化选择,一次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在社会文化选择中的优势地位得到极大强化,以致于到后汉时代,儒家便“国教化”,成为“儒教”。《古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一次是东汉以后对印度佛教的选择,其结果是中国文化通过吸引印度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形成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和宗教化的儒学理学。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溯源至唐代的景教和元代的也可温教,但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根本性的震撼是在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主导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

     在地理大发展之后的年代,伴随环球世界的航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转折揭开初露端倪。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把当时最新、最高水平的地理知识传入中国。这样的结果到了几百年后才看清楚,晚清时代严复一针见血地指出,“波兰人歌白尼,尽破地静天地旧说,证地为日局行星之一,岁岁绕日……喟然叹曰:伟哉科学!五洲政治之变,基于此矣”。这不仅因为他所说的“自古人群之为制,其始莫不法于自然”,天静地动、天尊地卑以及天圆地方的观念系统一旦被瓦解,自由平等的观念就会“日张而不可遏”严复《政治讲义· 自叙》。这是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天崩地裂”时代,人们精神领域一百八十度转向的事件。从16世纪开始,英国的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以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汇同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革命,以及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经济环境开始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 。在此之前,对欧洲启蒙思想而言“没有一个人在他们著作的某一部分中,不对中国倍加赞扬。只要读他们的书,就一定会看到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考试获得;国家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和知识分子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往神驰”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页 。正是十九世纪的到来,以暴力的方式宣告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崩溃,与之伴随的是欧洲

“战争技术的革命”,而不是抽象的“生产力的革命”。鸦片战争之前(1836),一份来自广州的英国间谍报告曾经这样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十九世纪文明的崭新标准:“现在,文明社会进步的评判标准很可能就是‘杀人技术’的熟练程度,实施相互毁灭时的尽善尽美的多样性,以及学习使用它们的技巧。”韩毓海.重新思考十九世纪[J]书城.2009(7)西方强权即公理文化霸权兴起,这种文化霸权以发展资本主义的面目出现,通过民族国家所频繁发动的战争得以普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