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运营商产业链控制力的消解


移动运营商的定位是讨论3G业态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让他们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自己很不幸地扮演了“管道工”角色,产出价值与投入成本很不对称。

因此,近些年谈到企业转型升级的时候,运营商更乐于表达的定位是“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将触角往产业链前端延伸。而3G无疑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在终端方面,运营商们正逐渐扩大定制机型比例,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用户反馈等,从操作系统、价格、应用内置等多个方面,深度参与进来。

比如,中国移动在Google的Android 操作系统基础上开发出了自有的OMS 操作系统,并联合联想移动等终端厂商开发基于这一系统的Ophone。

在内容资源领域,运营商更是做足了架势。

比如,中国联通成立了音乐公司和视频公司,中国移动也在12530推广上不遗余力,还学习苹果模式推出了“移动应用商城(MM)”。早在2006年,中国 移动还收购了凤凰卫视19.9%的股份,早早为3G内容进行布局。

更加“激进”的做法是,中国移动还在移动支付领域与中国银联成立了合资公司联动优势。今年前不久,又入股浦发银行,争抢移动支付领地的架势汹汹。

尽管他们对此表现乐观,且态度强硬,但这些寻求变革和更大空间的大家伙们能否如愿完成转型,控制好产业链生态,还是难说。

因为与2G时代相比,情况显然发生了变化。

2G时代,移动通信的产业链条和业务结构相对简单。而现在呢,一方面,产业链条涵盖了技术平台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应用平台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 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各个主体,产业链条拉长了不少;另一方面,在业务结构上,由于3G增值业务的分 众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等,变得非常复杂,很多此前的非电信范畴资源加入产业链。

这样,随着产业链的拉长和复杂化,产业价值链正在发生裂变。这种裂变的主要表征就是,运营商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难度加大,而诸如内容、支付、核心资源等环 节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对运营商的议价能力也不断增大。而在此前,运营商的通道和计费系统要素,在产业链中几乎占据了决定性地位——SP产业的迅速兴亡就是 如此。

因此,这些移动运营商们在3G时代必须面临的课题,除了需要建立一种让产业链各环节彼此共生共荣,利益共享的环境外,还需要面对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压力。 这种境况下,他们的日子将远不如2G时代单纯和舒坦。

比如,在移动支付领域,移动运营商就面对了来自央行的不小压力。央行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此前公开表示,中国移动入股浦发,并不意味着电信企业因此就具有直 接从事某种金融业务的身份或者便利。而被移动运营商们寄予厚望的三网融合大蛋糕,也早被更加强势的广电盯上,近来关于三网融合的一切进展似乎都来自广电 方,移动运营商表现的有些失语。

境遇如是,运营商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姿态?3G业务开展较早的国际市场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第一代表为日本的NTT DoCoMo。2001年10月,NTT DoCoMo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基于WCDMA的3G业务“FOMA”。为了更好地开发和运营FOMA业务,NTT DoCoMo覆盖了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扮演产业链主宰者角色。

为了服务该模式,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直接掌控产业链上各环节,其他相关服务商则处于辅助地位。目前,该模式运转得非常不错,被国 际通信界誉为经典案例。

AOL模式是另一个极端。在这一价值链中,AOL为用户提供接入和内容集成,分得大量价值,而运营商则退居幕后,沦为传输管道,分得相对少量通路费。

目前端倪判断,我国移动运营商是基本倾向于前一模式的,移动、联通也曾就多次赴日考察,学习该一模式的执行细节。

但个人意见认为,这种封闭的业态并不一定适应我国市场状况。

一直以来都认为,3G业务、移动互联网将呈现高度应用和功能倾向,分众特征明显,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相较日本,结构要更加复杂,需求也更加多元,光依靠三 家移动运营商的智慧和资源,不可能完全响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其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正受到各环节资源方的不断威胁,封闭式业务开发和管理,其能力也可及。

此外,移动运营商之所以能控制产业链的根本在于,其掌握了业务交易的计费平台,服务提供商只有依靠该平台才能实现结算。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业务模式和 支付手段正在不断创新,这也在慢慢消解移动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掌控力。

这一方面,比如,各种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兴起;比如,客户端形式在移动终端上的更广泛应用等,都是不可小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