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的联欢晚会


“要开联欢会啦……”这消息很快就在作家们中间传播开了。少数民族自古能歌善舞,对于联欢会他们自然积极响应。有的同学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悄悄地排练,尤其是维吾尔族的几位能歌善舞的作家,最让人感动的是来自云南的李梦薇,她给家里打去电话,通知父母将自己的民族服装用特快专递邮寄到内蒙,以保证节目的演出效果;有的联系酒店方面准备歌碟,有的写诗准备朗诵……

此次改稿班的学员共有五十多人,分别属于二十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在这台联欢晚会上轮番上演,一定会精彩纷呈。

大家都期待着联欢会早一些开始。

晚会谁来主持呢?经过大家推荐,来自湖北的作家董祖斌和云南的美女乔丽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定了,联欢晚会为了省钱,将在综合厅即每天吃自助餐的餐厅进行。没有灯光,没有放碟的设备,唯一有的现代舞台设备,是两支话筒,这对主持人无疑是一种挑战,对表演的人也是一种挑战。

演出开始了。由于是在餐厅,没有舞台设备,为了搞好舞蹈的演出,大家想出了个“土办法”:有人拿来了手提电脑,从电脑里找出需要的曲子播放,再把主持人用的话筒架在边上,通过音箱扩大,效果虽然不太理想但大家因地制宜。由于作家们都来自少数民族,很多民族音乐其实并不要求怎样的音响效果,本身就很有特色和穿透力,由于音量小,相反形成一种遥自远古时空般的缥缈感。看到这种情景,董祖斌在台上动情地说:“也许我们的舞台没有灯光闪烁,但我相信每一位朋友的目光将是最明亮的镭射;也许我们的演出没有音频播放,但我坚信我们的掌声是最美妙的伴奏”!

他们都是作家,他们都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是很容易被点燃的火种,嘹亮的歌声,美丽的舞蹈,激情的朗诵,每一个节目大家都送上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节目本身,还有各少数民族对各自文化的认同,对兄弟姐妹情谊的歌颂。

节目很精彩,尤其云南作家李梦薇的舞蹈,与专业舞蹈家无异,她那美丽的舞姿,漂亮的服装,将联欢会推向高潮。笑声、欢呼声,鼓掌声,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自娱自乐。那些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都在晚会上进行了“亮相”:朝鲜族的“阿里郎”歌舞、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经典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的“锅庄……”耳熟能详,赏心悦目,往往都是台上一人表演,台下众人齐和。董祖斌与土家族女作家罗晓燕表演了一首鄂西山民歌——《黄四姐》,优美的旋律、诙谐的对白、灵活的对唱形式,获得了满堂喝彩!民族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也悉数登台,年轻活泼的徐海玉编辑、刚练风趣的赵晏彪老师……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呼,一种“同乐”的氛围弥漫在大厅里,舞蹈、歌唱、诗朗诵、母语、普通话,东西交融,南北汇萃,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蒙古高原上的风里,从此融进了一段灿烂多姿的民族的乐声舞影,在蓝色的苍穹里吹拂,经久不息。在联欢晚会上,大家在简单的综合大厅里却真正地感受到那份友谊,那份深厚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带来的愉悦,那一种源自生活与生命的素雅。晚会最后一个节目,是在藏族的“康巴锅庄”舞蹈中结束的,从舞台上,到舞台下,串成一个圈,踏着鲜明的节奏,大家都加入进去跳了起来,虽然比划的动作不规范,有的还有滑稽的成份,但是,那是一种真正的叫欢乐的东西,从自己身上流出,也流到了在座的每一位作家的心里。

一场没有灯光,没有音响效果和舞美设计的晚会,一场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与的晚会,一场在蒙古高原荟萃民族文艺的晚会,注定让大家用一生去记忆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