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5)
史迪威率军反攻缅甸
复仇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中国驻印军将士急驰雷多,于1943年10月,勇闯野人山第一关隘“鬼门关”,击毙日军精锐18师团114联队敌人110余人,俘敌8名,首战告捷,揭开了全面反攻缅甸的序幕。
1943年12月下旬,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部队进入了缅甸。史迪威到达了前线指挥所。孙立人师长报告:“日军抵抗异常强烈,大约是在等候援军。”
中国军队士气很高,已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儿有几支打断了枪托的三八式步枪,那儿有一门歪扭着的小钢炮,一辆烧焦的日军装甲车,翻倒在河滩上…… 在前线视察的美军顾问
以胜利者自居的日军,不肯轻易服输,每当一名机枪手被击毙,另一名士兵就会冲过去接替他的位置。日军占领邦加已久,弹药储备充足,他们击退了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冲锋。 9点钟,史迪威下令发起第二次冲锋。他头戴钢盔,走出掩体督战,全然不顾日军阻击手射来的冷枪。孙立人提心吊胆跟在后面,他担心史迪威万一被击中,上面会怪罪他。
陈纳德航空队从云南飞来助战,B24型轰炸机在附近嘶叫着,向邦加穿梭投弹。大地震撼,日军的一个弹药库被炸中,那个弹药库在撕心裂胆的爆炸声中升上了天。日军像没头苍蝇一样从沙袋后面跑出来,连滚带爬寻找藏身之处。
中国军队又发起了进攻。受过训练的中国驻印军秩序井然,行动迅速,显出一流军队的某些素质。他们一面开枪,一面向前扔手榴弹,为自己打开一条道路来。当太阳越过硝烟升起的时候,他们差不多冲到了邦加的街口。
部队进攻受阻,传令兵爬回来向孙立人报告。
“是地雷群?”孙立人急得把大盖帽推到后脑勺上,“他妈的,小鬼子不知哪儿弄来这么多地雷,整个河滩都埋满了,象座活火山。”
史迪威咬着下嘴唇。天黑后才能派工兵去扫雷。
四架美军P41型战斗机,闪电般从空中扑来,迅猛异常,机枪喷射出团团火焰。有架飞机飞得那么低,差不多是擦着树梢过去的。满目疮痍的邦加浓烟滚滚,守卫渡口的日军象是铁了心,钉在那里就是不退。
“兔崽子!”孙立人暴跳如雷,从卫士手中夺过一支汤姆式冲锋枪,朝天就是一梭子。
“有种的,都给我上!” 左起孙立人、史迪威、廖耀湘
中国驻印军向邦加轮番冲锋。这些士兵当中,有不少人是从缅甸撤往印度的,早就受够了窝囊气,如今迸发出来,士气高昂。有的士兵为了扫清障碍,牺牲自己以身滚雷,吓得日军胆寒,自忖难逃此劫。
日军第十八师团长田中新一,收到了从邦加发来的求援电,他却未派出增援部队。归他镇守的密支那,是滇缅公路的终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已侦知中国远征军大兵压境,不知何时要反攻,不得不防。深谋远虑的田中,转而向仰光发了电报,把球踢给他的上司、新任第十五军军长的牟田口中将。
牟田口亦未向邦加派出援军,他那时正盘算着突袭印度,彻底瓦解英军的斗志。他估计日军一旦开进印度,史迪威的部队自然又会退走,一箭双雕。
一周之后,中国驻印军以伤亡本百余人的代价,攻占了邦加。残余日军收缩到孟关一带,让出了缅北中部走廊。
初战告捷,振奋了盟军阵营。
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在印度边境部署了六个师、三个旅,待机向缅甸出动。惟独云南的中国Y军部队,迟迟没有动静,气得史迪威捶胸顿足。他打消了等、靠、要的念头,全凭手中有限的兵力,与缅北日军周旋。
日军“V号作战行动”
1944年3月7日这天,缅甸日军三个师团,外加泰国、缅甸伪军,一共十余万人马,分三路强渡钦敦江,进攻印度,发起了密谋已久的“V号作战行动”。
这是个悲惨的日子,从未领教过“三光”政策的印度,到处血流成河,尸骸枕藉。
日本飞机成群飞来,黑点似的炸弹冒出机腹,坠落下去,掀起冲天的烟尘。
钦敦江上架起了几座浮桥,一支日军装甲部队耀武扬威驶过江去。
有辆坦克的顶盖敞开来,从那里露出一个人来,两旁的日军报以阵阵欢呼:“司令官!”“司令官!”
这个戴着钢盔的人,就是侵缅日军第十五军军长牟田口中将,偷袭英帕尔的“V号作战”就是由他与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策划的。
英帕尔在印度曼尼普尔邦境内,英军将它作为反攻基地,屯有大量军用物资和部队。虽然英军早已风闻日军要进攻,侦察机也发现日军正在赶修简易公路和搜集木筏,但他们还是不作准备。英军司令部认为,日军无法越过地形险恶、人迹罕至的印缅边境,既然日军在1942年未进攻印度,过了两年更不会进攻了。
英军司令部想错了。
牟田中的日军,一周之内突破了钦敦江,第二周迫近了乌克鲁尔近郊,第三周围住了科希马城,切断了公路,兵临英帕尔。
日本东京电台上广播日军战报说:“无坚不摧的缅甸方面军,正在扫荡英帕尔地区。彻底征服印度,将英国势力赶出亚洲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关上收音机,蒙巴顿将军精神恍惚,酸苦的胆汁涌上他的喉咙。这是怎么回事?他还没有下令反攻,日本人却先打到印度来了。
美国联络官索尔登将军,满口都是责难:“勋爵,两年来你们总是说,从英帕尔进攻印度不可能,说是无路可通。可是眼下,日军的三个师团正是从这里冒出来的,这该作何解释?”
蒙巴顿支吾着说:“皇家军队缺少装备,后勤供应也相当困难,你看看日军的攻势就清楚了,他们的后劲足得很。”
“请您设身处地为史迪威想一想。”索尔登痛心疾首地说,“从德里这儿就可以觉察到他的危险:正面有两个日军师团,背后有三个。我不知你怎么看,反攻缅甸可是他两年的宿愿啊。”
蒙巴顿的脸红了,红得与他胸前那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颜色差不多。总兵力超过日军的英军第十四军,若是撤出英帕尔,将前线各邦让给敌人的话,史迪威回来肯定要吵翻天。他了解那个倔老头。只有一条路可走:死守英帕尔。
英军在印度共有六个师,外加由游击战专家温盖特指挥的三个突击队,养精蓄锐已久,让他们打打阻击还是能行的。当务之急,是要增兵。
蒙巴顿合计了半天,他才下令火速空运援军去英帕尔,加强防御。他还致电英帕尔卫戍部队,要他们坚守阵地。
却说史迪威得知日军进攻印度,犹如大难临头。重返缅甸以来,他是那么坚强,英帕尔枪声一响,他差点就要瘫倒了。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淌,浸透了他的衬衣领,他也顾不得擦一擦。
倘若英军撤退,日军切断阿孟铁路,缅北作战部队孤立无援,他的全部努力和希望都会付诸东流。他只有再次蒙受耻辱,飞过喜马拉雅山,溜回中国去。
坏消息越来越多,他简直不敢相信,兵强马壮的英军竟被日军围困,动弹不得。
史迪威没有考虑退兵,他要部队继续进攻。他说:“日军在我们后面,我们也在他们后面。战斗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
像块磐石一样,史迪威和中国驻印军队屹立在五个日军师团之间,雷打不动。他已经想过了,就是死,他也要死在缅甸。熬过这段日子,总会有转机的。
中国驻印军在史迪威六十一岁生日那天,一举攻克坚本布,作为献给“乔大叔”的礼物。
东南亚战局的恶化,促使美国政府从中印缅战区查原因。罗斯福从地图上看到,怒江西岸只有日军一个师团,拥有重兵的中国远征军却按兵不动,他不难猜到,这是蒋介石在作梗。
美国总统的密电拍到了重庆,罗斯福明确提出,Y军如迟迟不开辟战场,美援便要大打折扣。
十六架皇家空军的旋风式战斗机,护送着蒙巴顿勋爵的专机,飞到了焦哈尔德空军基地。
“好大的排场!”史迪威在嘀咕,“他老兄用掉的油料,够我们打一个星期。”
1944年4月3日,史迪威将军在印度阿萨姆邦约见蒙巴顿和斯利姆将军,磋商军事大计。
蒙巴顿衣冠楚楚,步下专机。
蒙巴顿对缅甸作战缺乏热情,只想固守印度。史迪威心里很清楚。
“司令官,您的气色挺好的!”史迪威老远就在叫嚷。
蒙巴顿吃了一惊。三个月没见面,他差点认不出面前这个人了。史迪威面容枯槁,颧骨周围的肌肉松弛,眼睛下面是布袋状的黑线,两只肩膀也低垂着。
“怎么搞的,老朋友?”蒙巴顿跟史迪威并排往会场走,“多吃点好东西吧,我劝你一有机会就减轻战时生活的艰苦。”
“英帕尔的情形如何?”史迪威马上问起他最关心的事。
“还马虎。”蒙巴顿除去军帽,向后梳理着头发。
“日军的攻势猛烈,”斯利姆将军在一旁说,“领着的是第五十五师团。要是我没记错,这支部队进入过你的业务领域,乔。”
“是山勒达可德的部队,标准的法西斯。”史迪威想起了,“要是你们顶不住,我愿抽调两个中国团给你们。”
“我非常感动,乔。你只有三个师,况且每天都在减员。”斯利姆说道。
史迪威说:“对我来说,保障后方是第一位的事情,说实话,这一次我再不愿走回头路,所以我愿意挖自己身上的肉补贴你们。我够朋友吧?”
“你真是个慷慨大方的人,老兄,谢谢你的好意。”蒙巴顿剥去白手套,打着哈哈说,“我往英帕尔空运了主力去,那儿差不多有十五万守军,日本鬼子啃不动。你放心在缅北打吧。”
史迪威高兴得像吃了颗定心丸。
赶回缅北作战司令部,史迪威发出了向加迈进军的命令。越过加迈,就是孟拱通往密支那的铁道线,要把它掐断。
就在史迪威与蒙巴顿会面的那天,一份语气强硬的电报,从华盛顿拍往重庆。电报是罗斯福打给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出动。
“我感到不可思议,你们美式装备的Y军打不退不堪一击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我看是时候了,不要再拖延进攻了,萨尔温江对岸只有一个大大削弱了的师团在阻挡你们。如果你们不能为我们的共同事业作出贡献,我们派教官、送物资等一切热心而广泛的援助有何意义呢?我切望你能行动起来。”
电报发生了部分作用,蒋介石当天即下令空运两介师到缅甸,支援史迪威。但他仍未派出中国远征军。
怒 江 危 机
到了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整个太平洋战局的考虑,向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发来一份电报,要求蒋介石下令让云南的国内远征军(都已美式装备)渡过怒江对日作战,以牵制日军减轻南太平洋美军的伤亡。
蒋介石收到电报后气得大骂“娘希匹”:一是他容不得别人对他指手划脚;二是不愿把嫡系部队拿去和日本人拼光了。发了一通脾气后,蒋介石慢慢冷静下来,开始与美国人讨价还价。
美国政府公开明确表示:若不开辟怒江战场,将取消对蒋介石的一切援助。蒋介石一怒之下,又气得连摔碎三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当时,中缅战区参谋长、美国援华物资总负责人史迪威的部下多恩准将在“云南王”龙云的滇军里担任首席参谋长。龙云得知中美冲突内幕后,便私下向多恩表示:如果美国人愿意替他装备5至10个师,他则愿以滇军单独发起怒江反攻。四川军阀刘文辉等亦有所表示。于是,蒋介石沉不住气了:他既不愿和美国人闹翻,更不愿援华物资落入自己潜在的对手地方军阀手中。于是,军政部长何应钦奉命匆匆飞来昆明,向中美将领宣读了一份蒋介石亲自签署的《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一、中国国内远征军总司令由卫立煌上将代理,下辖第11、第20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共计16个整编师和9个炮兵团,总共兵力20万人。二、上述部队应在5月上旬到达怒江前线指定位置准备渡江作战。同时向美方提出了要求。
4月17日,赫恩少将代表史迪威将军在《中美怒江战役协议》上签字。“怒江危机”于此宣告结束。
整装待发的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