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倒数第6天:看到真相 如实生活


    从阿勋4月8日生日那天开始,21天开启课程、7天禅堂课程、提问课堂,到 628,总共八十一天,在暂时告别之际,说一些“今天”的我的思考吧,

   几千年前有人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一个人两次下河,河是两条,人,也是两人。

   以下这些是,今天,在我的思想深处,我确认的部分观点,但是,以后是否还有变化,当然有可能,换句话说,我能确定的就是“我无法确定任何事”:

 

 

    特别注意,这里的词汇,是根据阿勋的词典,人们之间的沟通之所以有偏差,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都用同一个词汇,但是实际上,我们各自却有不同的一个词典: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词典,也就是对大多数词汇都有着看似近似,实则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好、成功、幸福”等等;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意识所经历的世界。

—— 这一条也适用于以下所有的原则。所以你如果有一个问号的理解,希望先想到,可能我们词汇含义不同。

还有,一句话中我要强调的词汇也或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关于一个人看到世界真相

 

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人们希望在这短暂的人生中了解更多的真相、获得安全和成长、幸福,于是总觉得“人生苦短”,甚至就干脆混日子了,如果活在当下,人生其实不算短,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短呢?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人们习惯于用99%的时间和生命来处理情绪,却只用1%的时间来处理真正的问题,所以,大多数人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会觉得焦虑和紧张。当然,因为我们实际上看似活了100岁,其实其中只有1年,是如实活着的。

什么是如实活着?面对世界的真相活着,而不是面对你和真相间的情绪。

打个比方:人们习惯在面对桌子上的问题的时候,手中却拿着情绪的黑纱,盖着问题,看不清楚,患得患失,左右为难,当你不能看清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一定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问题至少有3种以上的方法:当你感觉有压力、紧张的时候,毫无疑问,你一定找不到最科学的解决方法。当你不能列出3种以上的方法,不该行动,否则一般来说你会后悔。

所谓“放下”就是为了让你“如实地活着”:当你放下情绪的黑纱,你才能看清楚问题真相,放下的黑纱层数越多,看到的真相越清晰,你才能迅速找到最科学的方法:放下,才会拿起,放下情绪,拿起问题。

 

古老智慧里,无论是东方的可兰经、瑜伽、禅、释、道、武士道、茶道、还是亚伯拉罕信仰系统的宗教、印第安的古老传说、以及玛雅人的经文中,甚至太平洋岛屿、非洲部落的“古老”智慧根基深处都有闪光的智慧......都是让你“放松”“放下”的艺术,准确说,就是放松情绪,看到真相的艺术。其实这些名词在我的字典里,内在都有一种如实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放松到放下的艺术,是一种看到真相的艺术。

而生命本身,本该是放松的艺术。

西方心理学中也有这一类的艺术,不过,绝大部分心理学是在心灵以外的念头处下功夫,所以,大多数的心理咨询不会太有效,因为作用的多半是念头的层面,只有少数心理咨询,直接作用的是心灵深处,但是却被经常冠以“催眠”这样有些神秘的名词。

 

只有放松,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而不是通过情绪棱镜折射的幻境。

当人放松,扩大觉察,自然容易看到的是问题真相,世界的真相,于是处理问题得心应手;

当人足够放松,扩大觉察到了觉醒,完全放下,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真相,而是生命的真相,开启的世界,会遇到你,你会发现生命的至善美好。

 

人们如何才能不关注情绪,关注问题?开启的方法就是:情绪和问题这两者我都不关注,我们关注问题的“答案”,以终为始。关注问题发生者的全能。

所有的古代经典都蕴含一个意思:“每一个人都能百分百解决自己的问题。”

推导:每个人不可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一件事你想了很久没有想通,放心,其中一定有别人该解决的问题,你再替那人考虑。

推导:如果你自己的问题,而你不知道如何解决,那是因为情绪阻隔了你和答案之间的路,你需要扩大觉察,开启探寻问题答案的方法,而不是再抱着情绪不放。

推导:没有任何人比当事人拥有更多的解决其问题的信息,也就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当事人所觉察的信息范围,一般情况下是其所拥有的全部信息的局部。阻挡的力量只有一个:“情绪”。佛学的用语是“烦恼”。

 

阻挡人们看清真相的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多半来自“经验”:换句话说就是带着一个有色眼镜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带着这种判断,人们永远也看不到真相,而在看不到的情况下,说话做事,结果可想而知。

 

过去的沙砾进入了当下的眼睛,使得我们看不到真相。问题是,我们对这个沙砾浑然不觉。

 

所以,让心静下来、净下来,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也就是不带标签地判断所有正在经历的一切,这才可能有“如实”的生活,修行,不是为了让人脱离尘世、恰恰是过上真正的生活,科学的生活。

 

活在当下,就是不带标签地去全身心经历。

活在当下,目的是看到真相,看到真相,目的是科学决策。

时时刻刻科学决策,会是什么样子?

状态自然浑然忘我、效率自然千军万马、生活自然平心静气、心态自然静合悦美。

 

无论信仰如何,真正的修行,本该是“如实地生活”。如果修行、灵修的结果是让人断绝了人性,断绝了欲望,首先我认为不修更好,其次,我认为“断绝欲望”本身不会存在,因为如果断了欲望,这个结果也满足了“断绝欲望的”这个欲望。

看上去在修行、灵修的人,分为两类:很少一部分还好,但另一大部分陷入了另一种执着中:“执着”于不执著,就执着而言,本质上,和一个执着于功名利禄的执着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修行,应该在行走坐卧,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什么”在做,做的“状态”。

该吃饭时好好吃饭,无杂念、喝水的时候安静喝水,无杂念、睡觉的时候香香睡觉,无杂念。

 

世界一直是开启的,只有人的心念不开启。

 

人们走在路上,大部分人,走的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大部分人,走的太快、也忘了看清楚周围的真相发生了什么。

-----

 

   我看上面这些话,觉得很多都是废话,但是我也知道:任何作为知识的真理,对于没有体验的人来说,不是真理,体验到的才是,对真理的理解,是体验到,而不是知识。

   开启前,我也以为我都懂得很多道理,现在,我不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什么都不确知。

   知识不是理解,理解和知识的差别,有时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以上文字如果转载,需要加上我最后这句话:

   此刻的我,只能确定此刻的我的观点,将来改变,属于自然,因为那时,是另一个我,而你,也是。

 

 以上的观点,如果说得不清楚,欢迎在本文下提问。

 也欢迎指责:不过对于后者,我已经预备了一句话:“你也许是对的。”下面,也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因为改变是一定的,我日后会改动,所以不让你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