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稿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白天听专家和编辑谈创作,晚上进行小组座谈,可以自我介绍自己的创作情况,也可以谈谈白天听课的感受。
大家发言踊跃,都想把自己心里话抖露出来。几乎每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心里历程,听来饶有兴趣。
苗族小伙末未说:“到内蒙是我一生的计划之一,原准备过几年再来,没想到《民族文学》却提前实现了我的梦想。第一次置身无边的草原,心中的激动持续不减,每天早晨和傍晚,我都要到下榻的蒙古风情园里走走,看看这里穹庐似的天和天上的白云朵朵,还时不时摸出手机,跟家乡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这里的安逸环境和幸福快乐的心情。
说来不怕
最值得记忆的是全体改稿班作家与《民族文学》的编辑一起召开的座谈会。由于改稿班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几个民族,有五十多位,这次又都是新面孔,所以有必要大家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姓名、职业、所创作的体裁,包括取得的成就,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了解你,认识你。座谈会从下午2点开始,既有序又热烈,都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还久久不愿意散去,话筒抢来抢去,每个人都直抒胸臆,从文学的创作问题到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性的归属,从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写作风格的比较,到如何把握体裁,从作家应该是体验生活,还是作家应该从书本中、生活中观察……似乎有许多话要倾吐,要探讨。令许多参加会议的作家惊讶的是,叶梅主编在每个人发言后都有一两句点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少数民族的作家她竟然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谁获过什么奖,谁的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了,谁的创作风格正在转变,谁的长篇小说开了研讨会……
难怪这些少数民族作家把民族文学当成娘家,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