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壮悔堂,就看见两个人体蜡像,一个女子俯身弹筝,发髻高挽,身着红衣,午后的光线折射在她身上,使她的上衣显得更红了,同时也在她面部、胸前和双臂涂上了一层曲折的白光。旁边站着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把展开的扇子,即著名的桃花扇。至于真实的桃花扇,据说解放后还有,文革时却不知去向了。不用询问,这就是李香君和侯方域。我绕到墙后,又看到一对雕像,不知它们代表的是否还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离我最近的是个女子,我伸手摸了一下她的脸,材料似乎是石膏,颜色是白的,但不是纯白。也许是处于阴影里的缘故吧,指尖的触摸居然有些肉感。
站在壮悔堂里,我觉得侯方域应该是很幸福的。因而对他的“悔”感到有些不解,甚至替他惋惜:一个拥有李香君的人,还有什么后悔的呢?当然,即使是一个很成功的文人,如果在政治上一片空白,也可能产生自卑情绪。何况侯方域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明代显宦,在政治方面很有影响呢。这自然对侯方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以至于使他对自己的文字产生了否定意识。加上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他参加过清代的科举考试,结果只得了个副榜,无论是应试本身还是应试结果,都不免遭人非议。这一年,侯方域三十四岁。第二年,他把自己的书房“杂庸堂”改名为“壮悔堂”,从傲睨万物转向了既“忆”且“悔”。1655年,侯方域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七岁。
很显然,侯方域死于悔恨。正如他在《壮悔堂记》中所说的:“……余少遭党禁,又历戎马间,而乃傲睨若是。然则坎壈而几杀其身,夫岂为不幸哉?忽一日念及,怃然久之。其后历寝食不能忘,时有所创,创辄思,积创积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 在侯方域“可悔者多矣”的一生中,最可悔的也许是曾经给他带来动人爱情的李香君。1645年,李香君以吴氏女子的身份被迎入侯府,与侯方域度过了一段琴瑟相和的美好日子。1652年,李香君的歌妓身份暴露后被赶出侯府。侯方域多次向父亲求情,终归无效。当时李香君正怀有身孕。第二年春天,她生下一个男孩,不能姓侯,只能姓李。孩子出生不久,李香君就离开了人世。据说侯方域曾为她立碑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从时间来看,香君之死无疑是促成壮悔堂的成因。
我来到翡翠楼,楼分两层。箭头指示“香君故居”在二楼。我登上一级级暗红的木质台阶,楼上很空旷。只有一张床,一个梳妆台,一排木阁子。梳妆台与楼梯相邻,乌黑的颜色愈显得木质的厚实,中间镶嵌着一面椭圆形的镜子。我拉开抽屉,逐一查看,每个抽屉都塞得满满的,其中有不少用来挂帐子的铜钩,缀着红穗子。床居中摆放,贴墙而立,颜色接近地板,不少地方已经磨损,其余部分仍暗红如初。床上还放着被子,红色的绸面,叠得整整齐齐。我想起《桃花扇》中的“被翻红浪”之句,不禁踏上床板,在床上坐下来。那天下午,除了我,整个楼上再没有别的人。我也不再走动观看,索性在床上一直坐下去,沉浸在一种返回远古的氛围里,体会香君初入侯府的欣喜,她的筝音和笑语,以及人去楼空的凄楚。
即使遭遇了被命运毁灭的结局,我相信李香君也不是个悔恨者,以她的性子,定能洞穿悔恨的无益。因为悔恨通常是一种负面的情感,它倾向于让人生活在观念与观念的冲突中,疏离或损害人的现实生活。在我看来,如果不能从回忆中提取有益于生活的经验,而陷入对既成往事的内心修改中不能自拔,结果只能使自己的生活萎缩或中断。壮悔堂的诞生与侯方域的死亡提醒我,人应该适当地超越观念,面向未来,生活在现实中。透过窗子,我看见暮色从对面屋顶的一角降下来,像淡墨色的轻烟一样渐渐扩散。我心中暗想,到了屋顶与夜色难以分辨时,我将会离开此地。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