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申遗”迫在眉睫
文/张镜天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 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相对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更为鲜活、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涵盖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储存着我们民族难以言传的文化记忆。
早在五十多年前,日本便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但我们直到当前,在民众之间仍然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认识。现有的许多保护仅针对有形的物质形式,而不是对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
警钟已经敲响——中国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被韩国以“端午祭”抢先申报,成功加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期,韩国人又准备将中医改名为“韩医”,计划再一次在“申遗”中瞒天过海……
时间的流逝,正在令我们遗失曾经拥有的文化;而对“申遗”的漠视,将会令我们失去更多。
盘点:有多少辉煌需要延续
五千年悠久古老的文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可是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宝贵的遗产亟需我们挖掘和保护,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酒文化。
对中国酒业来说,实在有太多的辉煌需要保护与留存——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与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老酒种。
中国白酒与白兰地、威士忌、劳姆酒、伏特加、金酒齐名,被誉为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
中国白酒种类之多、度数之高,都堪称世界一绝。特别是我国一些名优白酒生产的主要工序,至今还保留着历代制酒艺人所重视的手工操作的传统。从这种意义上说,白酒还是一种世代相袭的手工艺品。这种传统经验不仅在国外很难仿制,就是在国内用同样原料、同样生产工艺异地生产出来的成品酒的品质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不但普遍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不少名白酒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视为举世无双的珍品。联想到一些酒企,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因一些具有独门技艺的老师傅的谢世,致使一个酒品种的湮灭,让人惋惜。
“自古文人爱美酒,酒中自有诗千首”。古往今来,酒还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而在各民族民俗活动中,无不飘散着美酒的芬芳。因此,酒文化和酒的酿造技艺已是民俗、民风无可替代的要素,也有着特殊的保护意义。
如今,这些瑰宝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各个酒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品牌文化之中。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只有通过“申遗”这一方式加以整合,才能全面地再现中国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轻忽,正在对中国酒业的未来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伤害。
遗憾:酒国花发无几枝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2006年6月,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共518项。
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中,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等13家进入名录。另外还有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进入名录。作为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北京仁和酒业的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也进入了名录。
比较第一次名录,酿酒又分蒸馏酒、酿造酒和配制酒三类,使酿酒业进入名录范围更广,划分更细。显然,国家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同时显示“申遗”也越来越受到酿酒企业的重视。
然而必须看到,在全国数千家白酒企业和数百家黄酒企业中,具有独特酿造技艺的还有很多。各地所酿的名酒几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这是由于制曲技术和陈酿技巧各自不同形成的。如今只有二十来家企业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表明,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把“申遗”重视起来,有的企业虽然进入了县、市、省的名录,但是停留在了“小富即安”的心态中,忽略了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性。相对于法国不遗余力地把波尔多地区推荐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中国酒业进入世界名录的步调已经落后。正因如此,中国酒“申遗”尤其显得任重道远,迫在眉睫。
意义:为了今天与明天
对于“申遗”,或许有的酒企业会把它单纯看作对保护中国酒文化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殊不知,这一工作与中国酒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与每一个酿酒企业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酿酒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的老窖池和酿制技艺,正在因为受到全球化、工业化冲击而面临危机。一些富有远见的酒企业选择了“申遗”这件有力的武器,不仅成功地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而且保护了独特酿造技艺的延续,也为企业找到了其他生产厂家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对其它企业形成了技术壁垒。
例如,拥有400多年历史的“1573国宝窖池群”,不仅被吉尼斯组织确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酒窖,还破天荒地同时获得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殊荣;而以泸州老窖酒、茅台酒、汾酒所代表的传统酿制技艺,自2007年9月联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也在酿造工艺环节占据了“制定游戏规则”的先发优势。
即使仅仅就“申遗”的过程加以分析,也会发现:筹备阶段的发掘整理,申报期间的恢复完善,既是对企业核心技术的检验与提高,更是对企业文化的提炼、对品牌价值的宣传、对市场营销的推动。同时,明确了这一工作重心,对于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极大的聚合作用,对长远发展意义深远。这一切,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有着莫大益处。
遗憾的是,由于对自身资源认识的不足和对核心竞争力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许多具有申报条件和发展空间的酒企业和品牌,在过去的几年中坐失良机。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自2003年开始,各缔约国逢单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经过24个缔约国专家委员评选双年予以公布。第四次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选项目,现已经起动,预计在2010年批准。
对于中国酒业而言,今明两年将是“申遗”的关键赛段。中国酿造传统技艺和文化沉淀,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秀世界酒业的优势。希望我们的酒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汇细流成江海,积块土为山岳,把属于企业自身的遗产申请保护起来,那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