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昌黎地秧歌火爆上海世博园之情景


 

昌黎地秧歌火爆上海世博园之情景

 

董宝瑞

 

今天,转贴昨天出版的《秦皇岛日报》B刊第三版《文化走廊/潮流》专刊发表的秦皇岛日报记者王东采写的通讯《河北的文化符号选择了昌黎地秧歌》,以及配发的昌黎县文化局副局长薛丽梅、昌黎县文化馆馆长燕小锟在上海世博园拍摄的一些昌黎地秧歌表演场景照片。

昨天中午,见到这版报纸,遂与该版的责任编辑、秦皇岛日报副刊专刊部副主任马辉联系,他随即寄来了经他编发的文章与照片。

文章如下:

 

河北的文化符号选择了昌黎地秧歌

 

王 东

 

阳光带来温暖,雨露带来滋润,世博会带来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也带来民间艺术发展的新动力。 

51318日,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期间,世博园庆典广场每天都安排两场舞台表演。其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的“昌黎地秧歌”以其欢快灵活的舞姿、风趣诙谐的表情,不仅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同时也向参加世博会的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展示了昌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火的拉街秧歌及屡获国家殊荣的经典秧歌《跑驴》,为河北周展演大增其色,为此,省文化厅、省群众艺术馆的领导特别提出了表扬。副省长孙世斌专程观看了昌黎地秧歌表演,对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予以了充分肯定。

同时,昌黎地秧歌世博之行还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河北日报等20余家新闻媒体对地秧歌演出情况进行了报道。

519,由26名昌黎县专业演员和民间艺人组成的地秧歌表演团,圆满完成了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演出任务,载誉归来。记者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采访。

“此次亮相世博会,是一次全方位展示昌黎民间艺术瑰宝神奇魅力与艺术价值的良好机遇,不仅在国内,更在世界上扩大了昌黎地秧歌的知名度。”本次参演团的领队之一、昌黎县文化局副局长薛丽梅说。

精心准备  只为大放光彩

昌黎地秧歌出演上海世博会是应河北省文化厅邀请,配合京畿神韵 魅力河北主题宣传活动,用具有河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示河北独特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

为备战世博,昌黎县精心挑选出26名秧歌技艺精湛的年轻演员以及民间秧歌艺人进行排演。“从接到邀请的那一天起到走上世博舞台,我们从节目编排、服装、演员化妆等方方面面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划,新节目经过多次修改,经典节目加以创新改编,无论是老艺人,还是年轻演员,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我们代表的不仅是昌黎,还代表河北、代表中国,一定要将昌黎地秧歌的魅力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展露无遗。”薛丽梅说。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舞种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所彰显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其成为秦皇岛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据了解,此次能够在世博会上进行展演,主要得益于昌黎地秧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广博的群众基础。

昌黎地秧歌的世博展演分为舞台秧歌及室外拉街秧歌两大部分。

为准备这场演出,表演团成员经过反复排练、细心谋划,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舞台秧歌——《火红的秧歌庆世博》,它将昌黎地秧歌中舞蹈与秧歌的特点相融合,令游客感受新奇。昌黎县艺术团副团长陈学东激动地说:“在为期5天的河北活动周中,每天都在庆典广场上演两场舞台秧歌,场场爆满,我们的秧歌演员用完美的表演征服了现场每一名观众。”

为了让昌黎地秧歌在世博会上的演出更加精彩,表演团对昌黎地秧歌中的丑、、妞等角色的演出服饰、动作等都进行了一些修改。

 “世博会上的演出,我们把‘跑驴儿’里的角色做了修改,从一头‘驴’增加到4头‘驴’,动作花样也增加了不少,这样一来,虽然演出难度大了,但是更附合现场气氛,还可以与更多游客互动,非常热闹。”县艺术团舞蹈队队长唐颖说。

据介绍,和现在广场上、公园里风行的健身秧歌相比,昌黎地秧歌的确庞杂许多,也好看许多,其中“甩裘帽““小晃腰”等动作是十分请求功底的。虽然没有台词,但通过动作和表情以及几位演员的配合能表示出各种故事情节,这也是昌黎地秧歌得以传播久远的原因之一。

5天亮相  让世界记住昌黎地秧歌

背临黄浦江,在文化中心、世博轴、世博中心三大标志性建筑物之间的庆典广场,曾见证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焰火惊艳世界的一刻,514日,因河北活动周文化展演首场演出 “京畿神韵 多彩河北”的到来,世博广场内再次热舞欢歌、激情四溢。

51418日,昌黎地秧歌、沧州武术、永年太极、吴桥杂技、井陉拉花等一系列冀味浓郁的表演被搬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

继北京、天津之后,河北是世博会第三个举办“活动周”的中国城市,活动周内容包括开幕式、花车巡游、非遗展示等多项活动。

511日,我们先坐火车到石家庄,12日下午坐大巴车,23个小时后到的上海,13日下午3点进世博开始彩排,14日就开始正式表演了。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演员们都绷着一股劲儿,全力以赴。”薛丽梅说,“5天时间,一天3场,共15场演出,除了两场舞台表演外,中午踩街巡游,也就是拉街秧歌,这个表演是最要劲儿的。在世博园的博成路,我们26名演员们尽显其技,不怕苦,不怕累,把原汁源味的地秧歌展现给世博的海内外游客。”

河北活动周期间,踩街巡游是重头戏。每逢中午时分,世博园内的博成路一带就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514中午,世博园博成路上,彩带飘舞、鼓声震天,180名演员在5辆大型彩车的引领下,伴随着各具特色的河北民间乐曲缓缓前行,1800长的路两旁站满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观众。

巡游的车队走到哪里,便把欢乐的种子撒向哪里。

踩街巡游当天,天空不时下起小雨,博成路两旁,一把把花伞绽放,“我们的衣服和鞋全都是湿的,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激情表演已经让我们忘记劳累。”表演团里年龄最小的18岁女孩孙雨冬兴致勃勃地说着,“我们的演出服是全新订作的,颜色非常艳丽,特别醒目。”

昌黎表演团26名演员分别扮演妞、、丑三种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增添欢乐气氛,现场“骑驴”的女演员不再走自己的方队,而是和博成路两旁的游人打成一片,不时朝游人挥手绢,还和道路两旁的小朋友握手。男演员也在现场不停地给自己的女伴捣乱,引来女伴不停地“尥蹶子”,现场观众看了着实大笑了一番。

在绵绵细雨中,秧歌队伍伴随着欢快的秧歌点儿,时而前行,时而与观众互动,而且一不留神就会窜出一头“小毛驴”跑到游客面前,引得各国游客拿起相机与演员们合影。

民间艺人宋建亮的“丑”角表演,更是让许多外国游客竖起大拇指,叫好声不绝于耳,现场刮起了火热的 “昌黎风”。宋建亮演到动情处,跳跃而起,做欢快喜悦的动作,尽显“丑”角的可爱,但由于雨湿路滑,他不慎摔倒,膝盖被磨破了,“等演完回到大巴车上,我们才看到他膝盖血流不止,而他却说,为了让观众记住昌黎地秧歌,这点伤又算什么。还有“骑驴”的女演员们,40多分钟的巡游,驴儿要不停地抖动,下来后,大腿都紫了……”陈学东深有感触地说。

“演出结束后,河北省领导与我们的秧歌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演出更加带劲儿了。通过展演,不仅为昌黎地秧歌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还为世界了解昌黎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薛丽梅说。

走向世界  传承路上有你有我

“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能够圆满完成世博会的表演任务,是实力、经验和激情的完美结合,这三者缺一不可。”艺术团成员卞乐说。

“跟着民间艺人共同表演,除了学习技巧外,更多的是学习他们内在的精神,因为手法上的提升更多要靠内在精神上的提升才能达到。”演员绍璐说。

“虽然是昌黎人,但以前对昌黎地秧歌的了解也只是皮毛,更谈不上喜欢,而这次表演之后,我发现我这个以前‘玩摇滚’的青年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陈学东说。

世博表演团里有常丽荣、杨常表、候海波、宋建亮、魏大伟、李东亮、王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他们对于昌黎地秧歌的爱好与执著自小就在父辈欢乐的脚步中埋下了种子,如果说,年轻演员扭秧歌是出于对这门艺术的爱好,那么这些民间艺人们对于昌黎地秧歌则多了一份义务和使命感。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中影响最大、普及最广、最为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是冀东秧歌的典型代表。舞蹈动作由肩、胯、膝、腕4个部位的动律形态完整地构成特有的味道,变化多样,优美动人。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千年一路扭来,昌黎地秧歌靠着一代又一代秧歌艺人的努力,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其底蕴更加深厚。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老一代著名秧歌艺术家,创作加工整理出了《跑驴儿》《扑蝶》《踞缸》等一大批经典节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而在近些年来,昌黎地秧歌领域更是涌现出了周贺华、于振江、常丽荣、宋建亮等一大批老中青演艺新人,他们传承着这一民间文化瑰宝。他们面对新时代、新生活,积极努力,大胆探索,对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进行创新、完善。创作编排了《智过敌哨卡》《欢乐大秧歌》《捉蟹》《卖花扇》《快乐的婆婆》《新扑蝶》等节目,并屡屡在各项国内大赛和舞台上获得大奖和极高的赞誉。

让民间艺术绽放光彩,让昌黎地秧歌走向世界,是昌黎地秧歌艺人们共同的心声,而世博,为其搭建了一座大大的舞台。

 

201062晨于碣阳书斋

 

 

踩街巡游

火火的秧歌火世博

 

演员与现场观众互动

演员在世博园庆典广场表演

亮相

 

参加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演出的昌黎地秧歌演、职员

 

摄影:薛丽梅 燕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