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机会主义


告别机会主义

 

我们生活的信念,在这个初夏,再次遭受了重创。

继砍向稚童的刀重击我们的心灵之后,深圳龙头代工企业富士康,在不到半年时间里,12位年轻人先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很难想象,这些年轻生命的代表,“中国工人”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年度人物”的亚军之一。

《时代》的评价称,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在杂志上,一张张或绽放或含蓄的笑脸,同样来自深圳的工厂。

悲剧发生之后,不同的人或组织,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认知。

富士康的管理模式难辞其咎,相关管理部门的缺位,以及转型社会个体脆弱的心理,也被诸多评论提及。人们认为,各种原因叠加,生活信念丧失,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

荒诞的生活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当悲剧接二连三发生时,悲剧便不再是个案,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大家的。

因此,技术层面的剖析固然重要,但唯有找寻出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重建我们的生活。

回溯那些重创着我们生活信念的事件,不难发现,机会主义价值观的身影一直闪现。

机会主义并非全是罪过。

在社会大转折时期,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尤其在“破”的方面,机会主义价值观功不可没。机会主义如果只停留在个体层面,影响的只是个人判断和行为抉择。但是,它在不断膨胀,在超越了边界,掌控了主流精神世界后,异化出现了。

于是,解决问题时,为了兑现即期利益,人们不断牺牲自己和他人的长远利益。法律及其他制度的尊严甚至普世的价值,都被搁置。一切原本应该发挥功用的组织机构,装聋作哑,自废武功。

在机会主义看来,一切牺牲都具有合法性。

在这样一种价值哲学和现实氛围引导之下,曾经神圣美好的东西,一点点从生活中消失。更多人没有了愿景,看不到未来。最悲惨的是,连犬儒也没机会。生活信念的丧失,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非正常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时,机会主义获得的即期利益,又有什么意义?

机会主义无法带领中国走出历史的三峡。机会主义的解决办法,纾缓的是暂时的矛盾,收获的是恶之花。

人性和制度建设的田园,开始荒芜;更大的隐患,被深深埋下;人们对生活的信念,被一一摧毁,悲剧不断重演。

鉴往知来,解决富士康式的问题,需要人们,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告别机会主义,跳出窠臼,重归法律及制度化解决的轨道。

重建比摧毁更为艰难。

站在道德立场血脉贲张的批判固然重要,但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以滴水穿石之恒心,丢掉机会主义幻想。

我们需要从发现具体问题起,推动社会各种力量一起努力,将真相呈现。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以回归对人性对制度对法律的尊重为指针,不诿过不卸责,逐个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让这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持续得到彰显和巩固,最终转化为常态的制度建设的动力,堵漏于前,问责于后。

这不仅是为了富士康和它的员工,也是为我们,为整个社会,重建生活的信念。

如此,生活才能重回正常。

一切请从解决富士康问题开始。

 

(原载中国周刊20106月号,原题为重建生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