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有信心,在今后两三年内,把清华的结构生物学领域做成世界上最优秀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在全职回国两年后,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少见地向媒体高调表示。
除了学术,倡导“千人计划”是施一公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2008年底,这一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刚一提出,质疑声曾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这是金融危机中的“权宜之计”,也有人怀疑其必要性。
而近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也成为人才重点工程之一。
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资源
《人才规划纲要》在总体部署中提出,要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
“这表明,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赵峰说。该中心正是北京为更好的开展引进海外人才工作而于2008年底成立的服务机构。
和北京一样,各地都启动了引进海外人才的诸多工程,“海外军团”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决定,我们必须吸引更多高水平海外人员回国。”赵峰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全国各地想方设法招商引资,而现阶段,粗放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可持续,因此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招才引智’成为重点。”《人才规划纲要》国际人才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说,“事实证明,优秀海外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2006年自然科学奖的67%、科学技术发明奖的40%、科技进步奖的30%的第一完成人,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同时,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指出,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与实物资本相比,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要高出3倍多。全球人才战已经打响。
王辉耀提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约有30个国家制定了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其中17个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多国失业率上升,但美、欧、日等反而放宽了技术移民的条件,加紧高层次人才引进。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所有重大人才工程中唯一于《人才规划纲要》颁布前实施的工程。“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益之计,而是国家人才战略的一部分。”赵峰说。目前,“千人计划”实施已初见成效,两批共32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千人计划”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多种途径吸引人才
“《人才规划纲要》中关于引进海外人才的亮点之一明确提出对外籍人才的政策。”王辉耀说。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定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发现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引智成果共享等办法。
“永久居留权指的就是‘绿卡’,这对于吸引优秀外籍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王辉耀说。
他认为,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付出高额费用,但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会让该国得到更多好处。
“相比之下,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还不足够开放。”王辉耀说,我国2004年才出台长期引进人才的绿卡制度(一年后只有100人获批),但至今没有人才入籍政策。
他以他的一个外籍朋友为例。此人供职于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已在中国工作很多年,“但我们的‘绿卡’要求申请人在国内连续居住4年以上,如果住了3年半回国度假半年就不行了,所以他一直没拿到‘绿卡’,没有归属感。”
正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一些非常重视环保、劳工权益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后却将这些问题置之脑后,“因为这里既然永远不能成为家和归宿,就自然只是‘工地’。”王辉耀说。
《人才规划纲要》还提出,要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这也是最新举措,像最近的林毅夫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朱明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特别顾问等,无疑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带动了国内学术发展。”王辉耀说。
此外,《人才规划纲要》还提出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举措。
王辉耀说,目前中国在海外尚有100多万留学生,海外来中国的留学生只有20多万,相差5倍以上。“来华留学是留华的前奏,是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进来 更要用好
“不可否认,我们的一些软件条件,如医疗、教育、税收、公共服务等对海外人员来说还不具备足够吸引力,在这方面应探索新措施,尽量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人才规划纲要》战略课题参与者、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说。
对此,《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
据赵峰介绍,北京已进行类似尝试。“对于入选‘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的海外人员,我们采用‘专员’服务制,全程代理各种手续。在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名单公布后,我们会发给每个人一张详细的需求表。”目前,北京市和三家医院达成协议,为持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要使引进来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除了完善硬件,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予以创新,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王振说。
据报道,上海市科协课题组曾经对当地1100位海归人才做过访谈。根据调查,35.27%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但高达56.3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发挥一般。“海归人才的作用发挥程度并不是很高。”王振表示。
他认为,要做到人尽其才,首先需要搭建、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工作平台、事业平台,以及相应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等。“应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在分配科研资金、选择研究方向及人事任免方面给他们一定自主权。”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希望他们带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科技和高效的管理方式,但如果还按原有的规则行事,让他们进入传统的事业单位框架,那他们很容易被同化,失去其本身优势,因而也就失去了引进的意义。这样的例子很多。”王振强调,“因此,《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创新人才的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都是引进人才的保障性措施,要努力做到机制创新,才能把各项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本报北京6月13日电)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