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烈火丰碑


 

追忆烈火丰碑

本刊记者 苏金生  2009-10-16  商周刊

 

   关键词:赴汤蹈火  众志成城

    记者被《火海警魂》书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一位位可亲可敬的英雄壮举所感动,所折服⋯⋯结识张凡军,是在看了他写的书后。

    1989年8月12日,电闪雷鸣,暴雨如注,9时55分,黄岛油库由于雷击造成火灾。

    黄岛告急!胶州湾告急!青岛告急!时任青岛消防一中队指导员的张凡军,奉命带领一中队30名官兵会同兄弟中队赶赴现场,负责保护最前沿最危险的4号油罐。

    保护油罐必须抢占最佳射水位置,而最佳射水位置就是4号油罐顶,张凡军毅然带领一中队的官兵冲到最危险的4号油罐顶,给4号油罐强行降温。在4号油罐顶就像站在即将喷发的火山顶上一样,随时都有被大火吞噬的可能。下午2点多,稳定燃烧着的5号油罐突然喷溅,300多米的火焰,压向相隔10余米的4号油罐。张凡军大喊一声:“不好”!立即下达了撤退命令,通信员连拉带拽把张凡军拖到了4号油罐边。几十秒后,3500平方米的4号油罐钢筋混泥土罐顶突然爆炸,张凡军被强大的冲击波掀到了罐下,头部和左臂负伤,是爆炸的死角给了他生还的机会⋯⋯

    在危难之际,张凡军带伤坚持指挥战斗3天3夜,所指挥的一中队有4名官兵壮烈牺牲,16名官兵光荣负伤,是全支队损失最大的一个中队,正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的强行灭火战斗,才避免了青岛一场大的灾难。因此,公安部给张凡军所指挥的一中队荣记集体一等功,他本人也被武警消防部队荣记个人一等功,同时被中共青岛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灭火勇士称号。

    作为幸存者,他亲眼目睹了4名战友献身的全过程,心理经受了巨大的煎熬。他甚至想:有可能哪怕他替兄弟们去慷慨赴死,也许自己心里能好受些。黄岛大火扑灭后,作为一等功臣、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他先后参加了青岛市黄岛油库灭火抢险英模事迹报告团和全国消防部队英模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作报告80余场。

    多少年来,战友的身影一再在他的脑海里显现,他无法倾诉心中无尽的思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后,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将这场大火记录下来,让官兵们从中受到教育,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些英雄。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从2003年开始,他在病床上含泪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冬天没有暖气,他就戴上棉帽、披上大衣、穿上棉鞋一笔一画地写作。没有写作经验,他不厌其烦地请教,一遍遍修改。历经数年,完成了初稿。当他把自己用血泪凝成的15万字变成《火海警魂》一书后,便一发不可收,又先后写成《穿西服的校官》、《山里的女人》、《妖恩人怨也是情》、《大红门》等几部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本《火海警魂》、《银行行长》、《驼背嫂》、《新英雄儿女》等,成了地地道道的作家。 

    张凡军在完成了他心愿的同时,也弘扬了“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黄岛灭火精神,震撼着广大岛城人民,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谈到消防战线取得的成就时,张凡军深有感触,他们入伍之时,消防人员的战斗服是帆布做的,不防火,不防水,而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防护措施完备,防水、防火、防化,还能防毒,各种特种车辆、直升飞机等可有效配合,大大提高了消防的战斗力,为祖国经济建设正提供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