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透露,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城镇就业人口供给将达2500万,但有1300万人难以就业。这就是说,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将累计有6500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接近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总和。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上至高层下至普通中国人的头等难题。那么,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首先客观上这是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就业人口量,每年新产生的就业人口就有2500万,还不包括农民工,这个数字比台湾现有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其次,就业的压力还来自于现有的就业观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但是,人们在就业观念上还比较落后,城镇就业人口对身边的很多就业机会不屑,很多工作只能由农民工来替代,这也是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原因。再次,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好。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关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由就业向创业转变。但是,实践证明,这条路也没有走通。缘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其产生出来的人,都是以死读书或读死书的人,缺乏社会经验的历练,加上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社区难以有实质性的支持,很多大学生创业即失业,还要赔上创业的本钱。第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对就业人口吸纳有限。按照一般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是处于一种动态的水平。否则社会不稳定就会造成经济发展不充分。但是,我国经济转型还不充分,三次产业的比重不够合理,影响了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2008年仅为40.1%。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绝对数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2005年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加了4.86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但是,由于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大,这样客观上也造成了三次产业发展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脱节。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诸如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户籍制度方面问题以及人口政策等原因。
充分就业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也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破解就业困局,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使劳动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从存在的问题来看,影响我国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就业结构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存在着非一致性问题。因此,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应该是现实的选择。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鉴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加大的重要原因,破解劳动力就业难题,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极其繁重,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就业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内需。正确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二要在第三产业中推行服务创新,努力新增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三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主动创业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四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包括促进自主择业和培育创业环境,实现多渠道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困局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