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人力和人才
何党生
刚刚发布的我国首个中长期人才规划,提出十年后中国人才达到1.8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宏伟蓝图。我们常说,业以人兴、政以才治、国以才立。国兴以科学发展为要,科学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从人口、人力到人才,对人自身认识的这种变化,让我们更加珍视科学人才观。
纵览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百业兴废,人才是根本。谈到人才,当然离不开人。“人的因素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这句老一辈耳熟能详的语录,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朴素的发展观、人才观,人多力量大、好办事,人口是发展的关键。但发展毕竟不等同于科学发展。当年我们对马尔萨斯不屑一顾,他曾经把人口和粮食联系起来考察,预见到人口增长的严重后果。上个世纪中后期,中国相继实施了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政策,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事实已裁决谁是谁非。不过,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仍在,比如不少领导者狭隘以为人口工作与人才培养是以本地区、本部门的现有人口工作和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强调人口和人才的本地区、本部门“所有制”。
人力资源理论为打破狭隘的人才观,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人力资源理论本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创见,在他看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可以在后天获得知识、技能、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强调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舒尔茨把教育看作是人才的一种生产性投资。我体会背后的一个结论,可能是说人才不是一、二个天才、超人,而是一个群体,是可以通过教育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推至到现代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理论在教育上可以说是“有教无类”,既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现有人口工作和人才培养,又重视外来移民中的人口工作和人才培养。有人认为,人才培养就是精英培养,一些单位重学历轻技能、重使用轻培养,则是大反舒尔茨的“胃口”的。
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个人一直受教育下去,最终会怎样?按照舒尔茨的教育,一个个人可以成为优秀的工程师、会计师、技师等等,但这么一来,就是缺失了道德素质在人自身发展中的位置。道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是怎样的,让我们分析一下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或是追求片面政绩或是追求物质财富,不惜破坏环境和滥用资源。不合理的利益驱动,又使这些人拒不承担应负的责任。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很多,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人才,不应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同时也应是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实现人才强国的蓝图,更重要是突出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