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还是个鬼故事


     

通胀还是个鬼故事

   杜文/

     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宽松的货币及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后,相当多的人认为应对金融危机埋下了一个隐患:通货膨胀将会爆发。但到现在为止 ,通胀并没有成为现实。于是又认为通货膨胀预期很强烈,通胀在未来肯定会爆发。

笔者认为,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看,通胀的问题已成为自己吓自己的鬼故事,今年发生通胀的可能性非常小。

    国际因素并不支持通胀的发生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最担心的问题是经济衰退,主要的经济大国都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到去年末,金融危机基本上得到缓解,但阴霾并未消散。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金融危机又引发了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主权债务危机。迪拜经济泡沫破裂,迪拜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着实吓了一跳。全球股市在消息出台后应声大跌。

迪拜债务危机的阴影刚小腿,又传出希腊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当前,有欧洲“四猪”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爱尔兰及意大利都存在主债务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希腊的财政赤字达323.42亿欧元,财政赤字率为13.6%,政府债务余额为2734.07亿欧元,债务负担率为115.1%;葡萄牙的财政赤字为154.26亿欧元,财政赤字率为9.4%,政府债务余额为1259.1亿欧元,债务负担率为76.8%;西班牙的财政赤字为1176.3亿欧元,财政赤字率为11.2%,政府债务余额为5596.5亿欧元,债务负担率为53.2%。

    从这些数字来看,这些政府财政确实存在不小的困难。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相当大。

    笔者认为,对欧洲的主权债务问题,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涉及欧洲和美国的之间的经济矛盾;二是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的成因及影响。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主要是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以及惠誉国际公司公司评估的。这3家公司对各类债信的评级有很大影响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标普公司。标普公司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BB+降为BB+,短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2降至B,评级展望定为负面;将葡萄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至A-,短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1降至A-2,评级展望为负面;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A”,维持短期主权信用评级为“A-1+”,评级展望为负面。

     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直接关系到欧元前途及美元地位问题。从欧元诞生那天起,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看好欧元。美国对欧元也是心存戒心。美国和欧洲、美元和欧元之间存在经济问题上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但从很多迹象来看,美国对欧元的存在及影响力耿耿于怀。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如果真的非常严重并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将会给欧元带来致命的打击,可能会一蹶不振而退出历史舞台。而这种结果美国是最希望发生,因为这样就没有一种货币可以挑战美元,从而牢牢地稳固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既然欧盟和美国、欧元和美元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那么美国的标普公司对欧洲主权信用的评级能够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吗?能够保证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问题吗?这些问题现在还不好回答。

     而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欧洲四猪及意大利的财政数据确实非常不好看,但这些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不是混饭吃的,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看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欧洲一些国家的财政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财政赤字惊人。二是标普等公司是否借题发挥,是否打击欧元。

    那么,接近事实真相的情况有另一种解读:欧洲四猪、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状况存在严峻形势,这种严峻形势可能被抱有某种目公司利用。

    从第一个层面来看,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严峻也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或是金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后遗症没有消失的情况下,对全球的贸易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汇率的下调,相对的人民币升值。这肯定不利于中国出口贸易。当前可以看到的一个现实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不振。这种价格下调到底对谁有利,其实还是很明朗的。

那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就比较清晰:确实存在严峻债务问题的欧洲国家(欧洲四猪和意大利)可能被人为夸大,导致欧元的调整并有利于美元,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及大宗商品价格。 

    国内经济状况不支持通胀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出台后,一些专家就预言中国面临通胀的压力。理由很简单,就是发放货币太多了。到今天这种声音还有很大市场。从货币投放量来说,确实很吓人,这种担心有很多数据支撑。但是通胀论者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而又是一个常识的问题:中国的货币投放的方向。

     当前中国不存在通胀理由在于,产能过剩和消费不振仍是主要矛盾,政策上表现为调解购和刺激消费。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内需不足。既然这两方面存在问题,从通胀的成因及特点看高呼通胀岂不是自欺欺人?

    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和输入性通胀。上面从国际经济形势上看,欧洲已经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危机,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导致了国际贸易的萎靡,导致了中国对欧洲贸易的逆差,何来输入型通胀?

而成本推动型通胀主要在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而当前来看,大宗商品除了铁矿石外,几乎看不到价格上涨的痕迹。相反,这些大宗商品价格还在回落,铁矿石价格上涨有其特殊原因。客观地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地步,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完全是咎由自取。铁矿石价格是很特殊的。

既然成本推动和输入通胀可能性非常小,还在高呼通胀,唯一的理由在于中国向社会投入货币太多。这里的逻辑很简单明晰,既然国家向社会发放了几乎是天量的货币,那么结果肯定是通胀么?

这种推论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分析上市粗枝大叶。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投放货币确实很大,也是强调流动性的充裕。但这并不能必然地意味通胀。

     首先,天量货币投入主要是刺激投资,而不是消费。总量10万亿的数字确实很吓人,但这个数目主要是用在“铁公基”的投资上。那么这就意味着产能问题,而不是消费问题。消费主要是在家电下乡等。但这和投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扭转。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银行的信贷上,又主要用在拉动房地产上。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大赢家就是房地产行业,去年后半年房价的飙升就是宽松货币政策使然。而目前对房地产进行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意欲在这方面刹车。而房地产队通胀的影响在中国是很小的。

    第三,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炒作使然,并不代表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中国通胀最敏感的是猪肉、粮油。而最近出现的什么“蒜你狠”、“豆你玩”之类最边缘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不代表农产品的主流。大蒜、绿豆之类的农产品价格在上涨也不会有多大影响,道理很简单,人们一辈子不吃蒜不吃绿豆又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是炒作。并不反映农产品的实际状况。

    实际上,高喊通胀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应对金融危机投放货币很大,然后得出了通胀的结论。这其实是经不住考验。原因在于,中国投入的货币并没进入消费领域,这怎么会产生通胀呢?

因此,对通胀的预期是可以考虑,也必须管理。但是也没必要自己吓自己。中国的关键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