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服务过这样一家客户,该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层下发的管理规范文件也很少被下面的员工所了解。当然上班、下班、吃饭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公司员工认为这就是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家都是跟着老板干就好,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是到了后面,发出去的样品连客户是否收到都没有人过问;销售签回来的合同到了车间就多了一个零;送出去的外协品回来也没有人确认数量。员工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岗位有什么要求和规范,只知道师父交代怎么做就怎么做。
很是感慨这样一家在我们看来很是混乱的、好几百人的公司,每年的产值也有好几个亿。老板马不停蹄地不断开设新公司,涉猎新业务。在老板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对于公司的管理现状也充满了担忧,但是却很无奈。
其实很多民营企业都有这样的痛疾。老板们大多是从单枪匹马开始的,从游刃有余的管理十几人、几十人的工厂到现在公司日进斗金,生意是越做越大,管理是越来越差。这样一个几乎无制度,无规范的管理现状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序管理”。正是众多民企们对无序管理的束手无策促使了这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起来的管理咨询公司。现如今,从“流程管理”到“组织咨询”,从“人力资源”到“战略规划”,方方面面都有不少专家。有人说“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企业死得慢一点”。有些咨询公司的专家们通过引进西方管理学的思想、方法和模型,力图将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尽量让逐渐强大的民企能长得更大一些,活得更久一些。
然而,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几乎都是把人当做机器在管理。打卡上班、打卡下班、准点吃饭、逐级汇报,每走一步都有规范,没做一件事都有模板。对于具有特殊文化下,人情世故颇浓、外圆内方、“爱钻空子的”中国人来讲,这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能用多久呢?
我想等到“有序管理”的模式用累了之后,管理的模式一定会有所升华,而这一升华的方向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届时,基于“坦诚”、“信任”、“权力下放”的无为而治,将衣着鲜亮地登上舞台,这也是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以人为本”。那个时候,企业会“无管理胜似有管理”,“信任”与“自我约束”的大磁场会让员工朝着同一个方向把企业做得更强更大。
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企业也就会从混乱的“无序管理”到规范的“有序管理”,最终升华到“无为而治”!